Sunday, January 10, 2010

陳莉珍‧追念瓦希德

2010-01-01 18:05

在峇厘國際機場大廳,見到幾位守衛一直盯著電視機,他們在看前印尼總統瓦希德葬禮的現場直播。

2009年倒數第2天,聽到了瓦希德離世的消息。

對瓦希德,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是1位雙眼失明的國家領袖,殘缺沒有成為他成功的絆腳石,任職印尼總統期間,他拜訪了超過30個國家,在印尼傳媒和人民的眼中,瓦希德令人傾佩的何止是這種超人的毅力,而是他所堅持的多元和包容理念。

他贏得了千千萬萬印尼平民的愛戴和敬仰,尤其是印尼國內的少數民族。很多人,不分身份或宗教,放棄元旦的慶典,加入了為他祈禱的行列。

印尼傳媒一般對瓦希德的評價甚高,他們將瓦希德譽為1個有遠見、作風開明、溫和包容力極強的領袖,將他譽為印尼的“大師”。

作為印尼極具影響力的回教組織(Nadlatul Ulama)的領袖。他主張的溫和回教主張,在911暴力襲擊事件之後,向世人證明了回教未必與暴力掛鉤,而回教可以和民主並立。

因為他,印尼的華人有了慶祝農歷新年的權利,因為他,他們可以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這聽起來不像是1件難事,對一國之主而言,就像是輕而易舉。但,那是排華情緒高漲的年代。這種舉措,在印尼這個世界最大回教國的而言,是個極具風險的舉動。

在《雅加達郵報》刊載的1篇評論文章裡,隨瓦希德到處採訪的記者Kornelius Purba追憶起9年前瓦希德在訪問西蘇門答臘時,曾公開批評那些投訴很多教堂在未獲批准前建立的回教徒。

當時,瓦希德如此詢問群眾:“這個國家裡,我們又有多少未經批准建立的回教堂呢?”

瓦希德,或許天生就是個改革家,他的言論極具爭議,卻是印尼人敬仰的總統。面對一切指責,從不屈服。或許,這樣的性格確實不適合從政,政治不是他可以駕馭的。他的性格,得罪了政敵,得罪了自己的聯盟,最後更讓他在上任短短10多個月後被罷免。

儘管如此,瓦希德的精神讓我動容,而印尼人民的愛戴更印證了他所推崇,追隨的理念是受大多數人支持。

瓦希德,感謝您留下給世人的精神,特別是給大馬這個“多元”國家帶來了一些啟示。

我們,一定可以走出種族、宗教主義政策,走出1條屬於我們的路,將過去的陰霾一掃而去。(大馬星洲日報)
世華媒體 · 2010.01.01

陳莉珍‧前輩給我的寶貴一課

2009-12-18 17:18

甫加入星洲日報,我就開始了翻譯《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的工作。那是一年半以前的事。

翻譯工作非常艱難耗時,初稿經過了多次刪改,才得以出爐。

將這本記載星洲日報80年風雨路的中文書翻譯成英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兩種語文之間的差異、自己在翻譯上面的能力不足,更大程度是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翻譯一本這樣重要的書。

這一本書,承載了許多前輩們的辛勤耕耘,更重要的是敘述了他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在這一片土地上找到了一個立足之地。

這不僅是一份報紙的回憶,這是馬來西亞華人如何求存的共同回憶。

我很感激這樣的一個寶貴的機會,這於我,身為一個新進的媒體工作者,甚至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寓意非凡。

星洲日報作為一份中文報章,它堅守在捍衛馬來西亞華人社群權益的前線上,長久以來在於建立一個和諧的馬來西亞更是不遺余力,然而,由於媒介語不同的關係,它常常被誤解、被扭曲,英文版就恰好能讓更多人理解星洲日報所代表的意義,星洲日報精髓所在。

於我個人而言,這份任務最大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對自己工作的媒體環境,自己居住的家園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裡頭記載著的很多國家重要軼事,“513”事件也好,“茅草行動”也罷,有的我大概認識,有的甚至感覺陌生。

通過媒體工作者的角度,老報人的敘述,我們共同回憶這一段艱辛的旅程。

“前人種樹,後人納涼”,而這一本書,讓我這個很幸福的後人更懂得感恩。前人的耕耘、前人的執著為我們帶來了今天很多優渥的條件,良好的環境。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有太多值得學習的事物。

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價值觀被遺忘了的年代,而前輩們的故事就正好提醒了我們實踐理想的重要價值:堅持。唯有堅持自己所相信的,永不輕言放棄,我們才能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沒有動蕩年代、沒有戰火燎原、取而代之的是太平盛世、舒適安逸。我們的明天,預想不會比前輩們的過去來得艱辛。但是,今天的我們真的擺脫了困境嗎?日趨種族化的社會、水漲船高的生活水平,難道不是迎面而來的挑戰嗎?

沒有了因環境逼迫而塑造出來的堅韌不拔,我們還有面對明天的勇氣嗎?

星洲日報的前輩們,為我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專題記者‧2009.12.18

陳莉珍‧大馬同胞應更積極

2009-12-11 20:38

坐在成都市著名古蹟“寬巷子”的一間茶店裡,望著街上的旅人、食客、忙著錄製紀錄片的傳播系學生,是一件非常寫意的事情。

寬窄巷子是清朝古街道,原為安頓駐守成都的兵丁。經過打造,它變成了一個文化休閑區。裡頭有著設計別致的餐廳、雅致悠閑的茶點、咖啡座、有兜售四川文化的精品店,也有一間誌明“西裝革履止步”的背包旅館。

首次到成都的我,非常欣賞當地政府善於利用這個清朝政府建立的古跡,將之納入現代生活色彩,讓老成都生活有了另一種體會的舉措。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為了保留寬窄巷子的原始風貌,當局把“電線”這些現代設施都藏了起來,將整個地方改為步行街,路口更有一輛駐守的消防車。

這些不禁讓人想起了國內一些具有歷史背景的城鎮,如馬六甲古城和檳城,甚至包括了太平。經歷了輝煌的馬六甲王朝、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在打造一個文化休閑旅遊景點上,應該算得上有一點“本錢”。

然而,走在馬六甲街道上,我們就無法體會這種精致的休閑文化,馬六甲陳禎祿街、雞場街,或其比鄰的幾條街道上的房子,靠的是民間力量,而休閑文化的質量更要靠業主們的喜好、取向。

商家賣的是有文化的收藏品、設計帶有本地特色的藝術品抑或從泰國進口的鑰匙扣、中國進口的擺設品的決定權,完全取決於自己設定的營運目標。

今年,一位在馬六甲經營古董店的商家曾經告訴我,旅遊局尚未提供一個完整的馬六甲旅遊手冊,而地圖都是商家們自行印製,這一點確實讓人非常訝異。

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是發展馬六甲旅遊業的主軸,而不是大費周章,勞民傷財打造一些“人造”景點。

成都的寬窄巷子給了我一些啟示,逛巷子的年輕人更讓人有所感觸。同行的長者不禁憂國憂民起來,她說,看著現在中國的年輕人,身上用的相機、行頭,是我們馬來西亞一般家庭無經濟能力為子女們提供的。再過10年,我們就可能要接受中國人援助了。無疑,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很多中國家庭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過這一切發展的背後卻有著讓人欽佩的毅力。

一趟四川行,尤其在到川震災區巡視過後,發現到中國發展腳步的迅速與中國人民的努力不懈脫不了關係。經歷了一場大浩劫,目前一些公路地段,因為余震仍在維修當中,不過很多房子、設施都已經換上了嶄新的面貌,重建工程的迅速,讓人嘖嘖稱奇。

馬來西亞同胞,真的還要更積極一些,更努力一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09.12.11

陳莉珍‧遺漏的章節

2009-12-04 19:45

21歲的外甥女一邊翻報紙,一邊問我:“陳平是誰,他曾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出現過嗎?”

這個問題真的考倒我這自以為對本國歷史了如指掌的阿姨,不僅如此,我還常常向她夸耀自己的歷史科成績有多傲人。我心裡暗忖:“真是丟臉!”

“你們的歷史課本裡難道沒有讀到馬共嗎?”我企圖以我們之間的年齡差距來搪塞,製造我們的課本或許不同的假象。

不過,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回答她的問題。努力搜索記憶,我沒有辦法清楚的告訴她,陳平在歷史課本哪一章裡出現過。

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沉寂一些時日的歷史人物陳平再度浮上台面,多年以後,他的訴求沒有改變——他要回家。

有人說,和平條約下,陳平有權回家。但是,法庭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了他回家的請求。法庭要求陳平證明自己是馬來亞公民,而陳老先生坦誠自己無法提呈證物,因為他的證件在一場警方逮捕行動中被扣押。

閱讀上訴庭的判決,發現法庭一直環繞在陳平無法出示證件證實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也以此裁決撤除陳平回國的申請。

在法庭裡,國民登記局堅持記錄顯示當局從未發出報生紙,也沒有公民注冊的記錄,基於此向法庭申請,要求陳平出示證件。

根據和平條約下的第3.1條,解散的馬共成員中,任何來自馬來西亞而又想要在馬來西亞居留,將在馬來西亞法律下獲得許可。與和平條約裡相關的行政條例裡也列出,如果遺失身份證件,就應該在核證後即可補發。

法庭更基於陳平無法出示證件,直接判他敗訴,但除了那一紙證書,除了毫無痕跡的公家記錄,可以證實陳平是馬來西亞公民,難道沒有其他證人?

如何核證,更像是一個程序的問題。

法庭如此裁決,或許可以避免與“陳平是否會威脅國家安全”的問題正面對峙,無疑方便,卻有過度著重於形式之嫌,而忽略了真正的公義。

陳老先生和他戰友的故事,是歷史課本裡遺漏的章節。遺漏的是慘痛的流血事件,是馬共抗日的戰績?

歷史的洪流裡,誰來定奪是非對錯?是經歷時代磨難的人們,是透過歷史記載解讀真相的後人?又或者無關是非對錯,而是我們是否已經吸取教訓,瞭解和平的重要?

於我而言,於很多年輕的馬來西亞人而言,陳平,真的,只是一個要回家的老先生而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