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7, 2010

陳莉珍‧草裙症候群

穿上草裙,然後跳出搖曳舞姿,是政壇目前最夯的戲碼。

最近3名公正黨議員正式宣佈退黨或跳槽,而坊間謠傳更多舞蹈員會陸續登場。這樣的傳言在農歷新年之前就已經開始彌漫整個政壇,有人站出來澄清、否認,公正黨或民聯都努力安撫民心。大家都努力製造民聯一團和氣的表象。

然而,紙終究包不了火,最後退黨者還是跳出來了。

公正黨副主席賽阿里聲稱,這次的跳槽,於公正黨而言是排毒。

他指出,這些退黨的議員是無法表現的人,他們沒有照顧到選區的利益,也鮮少在國會裡參與辯論。根據賽阿里的說法,這些跳槽的議員也面對個人財務,有的甚至正被反貪委員會調查。

他說:“這一波的退黨、跳槽風波不但不會擊潰公正黨,反而將讓該黨個變得更強大,也會替該黨贏取更多人民的支持。”

聽起來,言之有理。既然這些人像他所說的都不是甚麼好東西,那我們也不需要他們了。

民聯各級領袖聲討這些跳槽的人士,但他們所屬的原黨——公正黨,在這事件當中就只是無辜的受害者?不要忘了,這些代議士們,都是該黨當年推選的候選人。

支持公正黨的人說,這怪不了公正黨,兩年前的大選,他們根本沒有勝算,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難道,因為不會勝出,所以就可以隨便派出任何候選人?他們怎麼對得起那些相信公正黨的競選宣傳,而投票選出這些議員的選民?

今日公正黨領袖棄如糞土的“青蛙”代議士,曾經就是在他們的旗幟下,喊著他們的口號,聲稱與他們擁有共同信念的人士。

如果公正黨的指責是正確的,即這些人士都被收買了,但又是誰推選了可以被收買的代議士?為何行動黨或回教黨沒有發生退黨潮?

公正黨領袖抨擊、譴責之余,難道不應該自我反省?不為任何人說項,只是就事論事。

公正黨的綱領,基於非種族政治理念。如果該黨能堅守這種理念,將更多廉正的有識之士納入旗下,將能推動馬來西亞的民主進程。

今日的退黨潮或許無法擊潰公正黨,但如果公正黨無法痛定思痛,無法明確朝著自身的政治理念前進,而只是一昧淪為失意巫統政客的收容所,那麼它終究也將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誠如星洲日報副總編輯林瑞源幾天前在他的專欄文章說的,如今大馬選民別無他選,我們只能從兩顆爛蘋果裡,二中選一。跳槽、誘人跳槽,這些都是違背民主精神的做法。

馬來西亞政壇充斥著見風駛舵、見利忘義的政客。哀哉!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3.05

陳莉珍‧返鄉記

回鄉過年,感觸良多。

相信很多人有著和我同樣的感受:家鄉,已日漸陌生了。

近十年來,我的家鄉——砂拉越美里市發展迅速。如今,市中心輪廓依舊,但大部份老店已被翻新,道路也改向。陪我度過年輕歲月的母校,也換上了全新的風貌。

在一所外國大學設立分校的郊區,已漸發展成範圍極大的社區,身處其中,我幾乎迷失了方向。不過,這個新社區,卻有一條直通汶萊關卡的道路,讓人仿佛置身暗流洶湧的汪洋之中。

在這個我本應很熟悉的城市,卻讓感到絲絲的陌生。同樣在外工作的老朋友們要找吃飯、喝茶的地點,都會令我們苦惱,最後,我們都去了自己熟悉的老店。

我們這些在外謀生的美里人,在自己的家鄉,猶如旅客。

年少時熟悉的小商場,早已被規模較大的購物中心所取代,且一些在吉隆坡熟悉的品牌也進軍美里市場。這個新年,我去了好幾次星巴克,看了兩部賀歲電影。以前過年,我們不是挨家挨戶的拜年,就是和家人齊聚一堂說三道四,吃喝玩樂。求學時,我們連間像樣的電影院都沒有。當年的日子,生活比較簡單。

“我不管這個市長好不好,能讓我賺錢的就是好市長!”,“這個市長很糟糕,實施的一些措施,讓我們損失了不少生意,我們可以直選市長嗎?”兩個在美里生活的好友如此和我分享。

前者,海外留學,在吉隆坡工作數年後,決定回鄉開始自己的生意;後者,在外求學多年,也回到了美里繼承父親的事業。他們兩人對市長的評價,離不開自己的飯碗。

一個年輕人告訴我:“加入政黨幾年就可以分到土地哦!”,我沒有探討虛實,但我卻希望美里的年輕人不是因為這個理由而加入政黨,或者從政。

還有另外一個年輕人問我:“律師資格證書是可以買的吧?”。我愕然以對,有點激動的回應:“我沒有門路,如果我知道有考生有意購買,我肯定會去律師公會告發此人。”

首相選在農曆新年期間,造訪東馬,接踵而來的是撥款的消息,稍微對時事敏感一點的人都可以嗅到,我們離州選不遠了。去年,有人曾和我說過,國陣或許會輸掉一些城市選區,告訴我這話的人認為,很多人已經厭倦了國陣執政之下的種種弊病。

可是在這一片富庶土地上,對這些生活看似安逸的人,他們願意接受改變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2.26

陳莉珍‧法庭的尊嚴

大馬的法官和司法制度,又成了國際矚目的焦點。

安華肛交案II,引起了澳洲人和美國人的關注。有人希望此案撤銷,有人希望此案可獲得公平審訊。

這些外國人是不是在有心之士的煽動下,因不瞭解來龍去脈而胡亂發言?

在一個議會民主制度下,如果沒有可以制衡國家執法、行政機構的司法機制,就不是一個完整,成熟的民主制度。

讀過好一些關於大馬司法的文章,其中貶多於褒。當我以為,法律界的人只會寫文章抨擊人,卻閱讀到一篇歌頌印度最高法院的文章。作者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文中洋溢著崇敬之情,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60年前,印度設立了最高法院,這個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印度民主自由守護者”的機制。創立以來,這法院下了2萬4000個判決,其中不乏是人民與政府對立的訴訟。多年來,堅持捍衛人民在憲法下的權益,判決影響深遠,讓人拍手叫好。這其中涵蓋了:確保印度印刷媒體可以在不被執政者干預下,享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確立印度世俗國的地位;更讓世人意外的是,這法庭宣判一些法令破壞印度司法結構。

在涉及公眾利益案件里,這法院也是不遺餘力的捍衛社會各個階層的權益,包括窮人、被邊緣化的一群、受城市污染、高等教育、政治貪污等課題困擾的中產階級。

法官的委任是根據法官的能力,而非政治傾向,同時,法官的委任或撤職必須通過國會。印度最高法院極力捍衛自主權,確保不會被政府所幹預。

這樣的努力並非沒有遇到挫折,在甘地夫人任總理的年代,就遇上司法與政府兩股勢力抗衡,甘地夫人因涉及不合法競選活動而被法庭宣判當選無效,更下令她在幾年內不可從政。事件後續發展,印度總統在甘地夫人的建議下,頒佈了緊急法令。政府更企圖通過修憲,削減最高法院的權力。這樣的局面,在甘地夫人卸任總理之後,才獲得改善。

表揚印度司法制度一番後,此文章作者承認,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機制。近年,印度司法界最近被法官貪污,審訊時間過度冗長的等問題纏身。不過,他卻認為,這些絲毫沒有將最高法院這些年來的貢獻抹煞,而只是說明這個機制需要不停的改善,以達完善。

大馬法庭,也有這樣讓人衷心讚賞的一天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19

陳莉珍‧給首相的一封信

這幾天,國營電台不斷號召公眾參加“給首相的一封信”行動,這讓我想起早前在網上看到的另一封致首相的信。

致信者要求首相對前鋒報集團旗下回教雜志Al-Islam的兩位記者採取法律行動。這兩位記者混入檳城一所天主教堂,企圖探查回教徒皈依天主教一事。兩人參加了教堂彌撒儀式,並領了聖體(面餅),隨後一人把面餅吐出,並拍下照片。

彌撒時領聖體,是天主教神聖的儀式。天主教徒相信,面餅在神父祝聖後即是耶穌的身體。而非天主教徒是不被允許領受聖體的。我可以想像到天主教徒們的憤怒,連我這個非教徒都覺得兩人的行為嚴重褻瀆了天主教。

東窗事發後,有人到警局報案,要求警方援引刑事法典有關干擾不同教徒之間的和諧,造成彼此分歧或敵視的條令調查兩人。

這是半年前的事情了,但至今警方目前尚未對兩人提出告訴。致信者是一位人權份子。他認為,警方不對這兩人採取任何行動,會造成對公眾發出錯誤信息的後果,人民將會有可隨意褻瀆他人宗教的行為的認知。此外,也將造成更大因宗教而引起的糾紛、衝突。

致信者認為,從怡保有人以簡訊投訴有回教徒在天主教堂的鼓勵下,皈依天主教事件、兩位記者混入教堂事件、政府從一開始不遏制這類行為的態度,釀成了後來的教堂燒毀事件。

致信者在字裡行間流露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更認為政府對基督徒持特定議程。

我可以理解目前的局勢何以會引發致信者類似的揣測(注意,我用的還是“揣測”二字)。但對致信者有關“會誤導大馬人,讓我們以為任何人都可以任意褻瀆他人宗教”的說法,我卻認為有點言過其實。這幾件事情,都是從不同因素衍生出來,絕非單一事件。大馬人,理性的佔多數,而思想行為極端的佔少數,所以會認為可以隨意侮辱他人宗教,無需尊重他人宗教者更是“異數”。

不過,我卻贊同執政者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那些想要以宗教挑撥國民情緒的人。執法者,更應該對涉嫌犯案的人,一視同仁,效率不能只彰顯在某些案件上。檢控單位亦然。致信者指出,大馬人對警察和司法失去了信心,確實,看似選擇性的提控和調查行動會讓人民對警察及司法的獨立性漸失信心。

如果要認真寫一封信給首相,我只想說,請給我一個可以讓平民“安居樂業”的馬來西亞。

如何可以安居,如何可以樂業,就有勞首相的智囊團了!

新的一年,祝願你我心想事成。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12

陳莉珍‧遙遠的兩線制夢

現下的公正黨,正值多事之秋。

除了黨顧問安華可能再次因為雞姦罪名而鋃鐺入獄,還頻頻傳出幾位議員將跳槽的消息。此外,檳城民聯政府內訌又起。

這之前,公正黨內主張極端回教主義的朱基菲里報警促警方引用煽動法令調查自己黨領袖卡立。

無視於公正黨政治局早前下達的封口令,“問題人物”朱基菲里接受了某新聞網站的訪問,表示將退出公正黨。(隔天,接受馬新社訪問時,他又矢口否認退黨一事。)如果這網站沒有報導錯誤,這是很可笑的事,一個即將被紀律對付的黨員,還可以大言不慚的發表退黨言論。

朱基菲里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回教徒的身份比甚麼,甚至自己的政治事業都重要。2008年,他在律師公會主辦的改教論壇上帶頭鬧事的行為舉止,早令這位回教律師名聲大噪。

身為一個目擊者,我對朱基菲里當時的嘴臉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種偏執之人,萬萬不好讓他坐大”,那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

2008年大選,原本寂寂無名的他在公正黨的旗幟下競選,成功當選。然而,從政兩年以來,很多馬來西亞人對他的認識僅限於他的極端言論、舉止。人們甚至質疑,他是不是入錯黨了?不禁懷疑朱基菲里到底有甚麼通天本領,在打著多元種族、捍衛社會正義旗幟的公正黨,有著仿佛屹立不倒的地位?

公正黨將朱基菲里交給紀律組處理,並不讓人意外。不過,對黨處理朱基菲里事件態度作出公開抨擊的再益也將被懲處,卻讓很多人迷惑。

捍衛言論自由,不正是公正黨的目標之一嗎?改教論壇事件後,安華不也是用“尊重朱基菲里立場與宗教自由”的原因,而沒對他採取紀律行動嗎?

如今說真話的再益,卻必須因為抨擊政黨而遭受紀委會的調查?公正黨領導,已經無法聽取勸諫了嗎?

公正黨亂象頻頻,不禁讓人憂心民聯的前程,公正黨一直在民聯扮演著聯繫回教黨及行動黨的角色。

另一廂,我們看到國陣領袖納吉昨日(2月4日)針對事務官納西發表有辱華印裔的言論而辭職一事,強調各族公民權不容質疑。

(不過,我不認同,使用內安法令拘留納西,如果這是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苛法,我們也不能要求執法當局將之援引在任何人身上,這就會是選擇性提控,而我們也犯上了自己不斷抨擊政府的錯誤。)不進則退,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原則,如果民聯不痛定思痛,而國陣卻能,我們就離夢寐以求的兩線制更遠一些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05

陳莉珍‧民心,回來吧!

那邊廂,奧巴馬在美國發表了首次的國情咨文;這邊廂,納吉隆重的推介了《政府轉型計劃路線圖》。

兩人,都是在向自己的人民解釋國家未來的方向。兩人,所領導的政府都面臨嚴峻的考驗。

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打著改變的口號,美國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對他的執政懷抱著莫大的期望。2009年1月20日,在萬人矚目下,他宣誓出任美國總統。從出席人數、電視觀眾甚至互聯網流量,他的就職典禮是迄今世上最受關注的大事。

不過,執政一年後,民調顯示,民眾對奧巴馬的支持度滑落。避開大蕭條,美國經濟依然疲弱,且失業率高居不下。

在他的國情咨文裡,奧巴馬如此說道:“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民主,可以是嘈雜、混亂及復雜。當你嘗試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就會引起情緒和爭議。這是事實。”

奧巴馬意識到了改革的困難,也意識到了美國人的失望。他又說:“改變的到來似乎過於緩慢,現在,我知道許多美國人不確定,他們是否還能繼續相信我們能夠改變,或者,我能否兌現改變的承諾。”

未來的一年,奧巴馬政府將著重於製造就業機會、整頓美國金融制度、開發能源經濟、投資技術和教育。

一如往常,能言善道,魅力非凡的奧巴馬,依然承諾和激勵著美國人:“我們沒有放棄,我們沒有離去。我們不會允許恐懼和分歧使自己垂頭喪氣。”

納吉的上任,沒有萬眾期待。正如奧巴馬,他接到的也是一顆燙手山芋:大選裡失去三分之二議席的執政政府、貪贓舞弊事件不斷被揭發的機構。上任100天後,他的經濟政策以及對友族釋放善意的舉措讓他的支持率上升。

然而,任內的霹靂州憲法危機、趙明福臥屍反貪委會總部、巴生港口自由區弊案,甚至近期的“阿拉”事件都在在考驗他的能力。人民對他所領導的巫統、國陣、公務機構信心打折。

《政府轉型計劃路線圖》展現了首相改革的雄心。從教育、國民團結、經濟、打擊罪犯、貪污、公共領域傳遞,這個計劃涵蓋了幾乎馬來西亞面對的種種問題。

推介禮上,納吉表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願意接受人民的評估和裁決。這是我們對人民做出的真誠承諾。”

在整個大環境的局限下,奧巴馬也好,納吉也罷,,兩人一個共同的目標:挽回民心。

而我們,比任何人都希望,承諾可以落實。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1.29

陳莉珍‧宗教信仰引起爭論

沒有想到,渥斯的宗教信仰也成了熱門課題。

廣受世人議論的高爾夫球王渥斯的婚外情,近日竟演變成一場涉及宗教和言論自由的爭辯。

事端是由美國評論人Brit Hume挑起。他在一個時事清談節目中,談及渥斯該如何走出目前的窘境時,如此回答:“據說他是個佛教徒,我認為他的宗教無法像基督教般,寬恕和救贖他,他應該改信基督教。”

這一番談話引起嘩然,同時也引起了佛教徒和基督徒的爭議。短短兩週內,很多人在網上、報章、電視節目上紛紛抨擊他,當然也有人支持他。

不想討論名嘴的觀點,更不想探討對婚姻不忠的渥斯到底需要的是甚麼寬恕及救贖,或循佛家所說,“種甚麼因,得甚麼果”,渥斯都必須為自己的不忠負責。

名嘴的出發點,出自狂妄、無知抑或出自一片真心,不得而知。這一場口舌之戰會如何結束?杯葛電視節目?杯葛名嘴?

拉個小布條,走上街頭示威?或者是兩個宗教團體或支持者在網上、電視上、報紙上吵上幾天,幾週?

這應該只是茶杯裡的風波,終究還是不了了之。

然而,從這個事件看得出,宗教不管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是一個敏感的課題,就算美國這麼一個成熟及多元的社會裡,還是有著那麼一條敏感的神經線。

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需要的是尊重,這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之道。

名嘴犯下的正是這一條禁忌,他的一句話引起了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爭論。有人說,這是他的言論自由,但行使言論自由的人也必須要負責。

宗教,可以引起一場傷和氣的風波,也可以引起一場導致血流成河的戰爭。全球化現象之一是人口流動隨之改變了各地的社會結構。不管美國、歐洲,都在慢慢適應不同宗教、種族與社群的並存。

如何讓這些不同社群融入當地社會,如何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成了施政者的一大考驗;儘管如此,不變的卻是“互相尊重”的根本,而施政者更應以此為基礎。

任何宗教爭議的開端可以是因為無法諒解彼此間的差異,又或許因為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優越感,這些都成為了社會和諧的障礙。

如果各方不走極端,很多令人失望的事件就可以避免了。

要走出窘境,要改的不是宗教,是人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專題作者‧2010.01.15

陳莉珍‧恐慌年代

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4天後,我到英國留學。

第一次離家到這麼遠的國度,且在非常時期,家人非常擔心。加上當時美國機場全面關閉,原本心情興奮的我,開始擔心往倫敦的班機也受影響,令我錯過開學日期。就這樣,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機。

從吉隆坡出發,十多個小時後,抵達曼徹斯特國際機場,中途在新加坡機場轉機。那一次,我深深體悟到甚麼叫“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登機前安檢的人龍因官員的小心翼翼而變得更長,機場守衛森嚴,不時看到拿著機關鎗巡邏的警員,而中東、回教徒旅客更是受密切注視的對象。乘客們脫鞋、除褲帶,身上物品三番四次被搜查的情景,後來更成了各國機場的慣例。

過去10年,於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反恐的年代。

還記得當時英國報章打起偌大的標題:“Police the world”,那是布萊爾為英國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提出的理由。西方國家,突然間成了維持世界和平、法紀的人民保姆。

911之後,幾個歐美國家通過了反恐法令,這些法令裡很多包含了所謂的犯罪前的預防性拘留(Preventive Detention)、限制人生自由的禁足令(Control Orders)、或我們比較熟悉的未經審訊的拘留(Detention Without Trial)。

這些措施,招來了人權份子的抨擊。一些國家的反恐法令甚至為讓執政者提供了免除審訊過程,以國家安危之名,忽略了審訊過程中的公平原則。

大馬的內安法令跟上述法令有過之無不及。內安法令的誕生,是為了對抗當年的馬共。戒嚴、反恐曾是很多長者人生的一部份。那個年頭,當局把馬共當作威脅社會安寧的恐怖份子。

恐怖主義(Terrorism)的定義是:在罔顧群眾安危下,對群眾用武力來達致自己支持的思想主義。馬共武裝部隊的鬥爭表面看來類似,卻不盡相同。

當年,內安法令可以奏效,是因為馬共是一個擁有共同理念的組織,儘管行蹤如謎,卻不會毫無痕跡可尋,這個組織對於政府而言是一個明確的目標。

今天西方世界所對抗的恐怖主義份子,可能是塔勒班、可能是基地組織,又或者是近日肇事的也門基地組織,他們對抗的是西方的暴力、侵佔、貪婪、還是為宗教的榮耀而戰?他們的目標在哪裡?他們的基地在哪裡?

10年過去了,一波波反恐戰爭之後,美軍依然駐守伊拉克;奧巴馬依然須為對聖誕節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未及時反應,而受到批評。

這是一場毫無止盡的戰爭,永遠沒有勝利的一方。世界各地的飛機乘客,就只能繼續受到各種安全條例的監管,繼續活在恐慌之中。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