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1 20:38
坐在成都市著名古蹟“寬巷子”的一間茶店裡,望著街上的旅人、食客、忙著錄製紀錄片的傳播系學生,是一件非常寫意的事情。
寬窄巷子是清朝古街道,原為安頓駐守成都的兵丁。經過打造,它變成了一個文化休閑區。裡頭有著設計別致的餐廳、雅致悠閑的茶點、咖啡座、有兜售四川文化的精品店,也有一間誌明“西裝革履止步”的背包旅館。
首次到成都的我,非常欣賞當地政府善於利用這個清朝政府建立的古跡,將之納入現代生活色彩,讓老成都生活有了另一種體會的舉措。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為了保留寬窄巷子的原始風貌,當局把“電線”這些現代設施都藏了起來,將整個地方改為步行街,路口更有一輛駐守的消防車。
這些不禁讓人想起了國內一些具有歷史背景的城鎮,如馬六甲古城和檳城,甚至包括了太平。經歷了輝煌的馬六甲王朝、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在打造一個文化休閑旅遊景點上,應該算得上有一點“本錢”。
然而,走在馬六甲街道上,我們就無法體會這種精致的休閑文化,馬六甲陳禎祿街、雞場街,或其比鄰的幾條街道上的房子,靠的是民間力量,而休閑文化的質量更要靠業主們的喜好、取向。
商家賣的是有文化的收藏品、設計帶有本地特色的藝術品抑或從泰國進口的鑰匙扣、中國進口的擺設品的決定權,完全取決於自己設定的營運目標。
今年,一位在馬六甲經營古董店的商家曾經告訴我,旅遊局尚未提供一個完整的馬六甲旅遊手冊,而地圖都是商家們自行印製,這一點確實讓人非常訝異。
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是發展馬六甲旅遊業的主軸,而不是大費周章,勞民傷財打造一些“人造”景點。
成都的寬窄巷子給了我一些啟示,逛巷子的年輕人更讓人有所感觸。同行的長者不禁憂國憂民起來,她說,看著現在中國的年輕人,身上用的相機、行頭,是我們馬來西亞一般家庭無經濟能力為子女們提供的。再過10年,我們就可能要接受中國人援助了。無疑,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很多中國家庭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過這一切發展的背後卻有著讓人欽佩的毅力。
一趟四川行,尤其在到川震災區巡視過後,發現到中國發展腳步的迅速與中國人民的努力不懈脫不了關係。經歷了一場大浩劫,目前一些公路地段,因為余震仍在維修當中,不過很多房子、設施都已經換上了嶄新的面貌,重建工程的迅速,讓人嘖嘖稱奇。
馬來西亞同胞,真的還要更積極一些,更努力一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09.12.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