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7, 2010

陳莉珍‧宗教信仰引起爭論

沒有想到,渥斯的宗教信仰也成了熱門課題。

廣受世人議論的高爾夫球王渥斯的婚外情,近日竟演變成一場涉及宗教和言論自由的爭辯。

事端是由美國評論人Brit Hume挑起。他在一個時事清談節目中,談及渥斯該如何走出目前的窘境時,如此回答:“據說他是個佛教徒,我認為他的宗教無法像基督教般,寬恕和救贖他,他應該改信基督教。”

這一番談話引起嘩然,同時也引起了佛教徒和基督徒的爭議。短短兩週內,很多人在網上、報章、電視節目上紛紛抨擊他,當然也有人支持他。

不想討論名嘴的觀點,更不想探討對婚姻不忠的渥斯到底需要的是甚麼寬恕及救贖,或循佛家所說,“種甚麼因,得甚麼果”,渥斯都必須為自己的不忠負責。

名嘴的出發點,出自狂妄、無知抑或出自一片真心,不得而知。這一場口舌之戰會如何結束?杯葛電視節目?杯葛名嘴?

拉個小布條,走上街頭示威?或者是兩個宗教團體或支持者在網上、電視上、報紙上吵上幾天,幾週?

這應該只是茶杯裡的風波,終究還是不了了之。

然而,從這個事件看得出,宗教不管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是一個敏感的課題,就算美國這麼一個成熟及多元的社會裡,還是有著那麼一條敏感的神經線。

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需要的是尊重,這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之道。

名嘴犯下的正是這一條禁忌,他的一句話引起了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爭論。有人說,這是他的言論自由,但行使言論自由的人也必須要負責。

宗教,可以引起一場傷和氣的風波,也可以引起一場導致血流成河的戰爭。全球化現象之一是人口流動隨之改變了各地的社會結構。不管美國、歐洲,都在慢慢適應不同宗教、種族與社群的並存。

如何讓這些不同社群融入當地社會,如何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成了施政者的一大考驗;儘管如此,不變的卻是“互相尊重”的根本,而施政者更應以此為基礎。

任何宗教爭議的開端可以是因為無法諒解彼此間的差異,又或許因為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優越感,這些都成為了社會和諧的障礙。

如果各方不走極端,很多令人失望的事件就可以避免了。

要走出窘境,要改的不是宗教,是人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專題作者‧2010.01.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