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7, 2010

陳莉珍‧恐慌年代

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4天後,我到英國留學。

第一次離家到這麼遠的國度,且在非常時期,家人非常擔心。加上當時美國機場全面關閉,原本心情興奮的我,開始擔心往倫敦的班機也受影響,令我錯過開學日期。就這樣,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機。

從吉隆坡出發,十多個小時後,抵達曼徹斯特國際機場,中途在新加坡機場轉機。那一次,我深深體悟到甚麼叫“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登機前安檢的人龍因官員的小心翼翼而變得更長,機場守衛森嚴,不時看到拿著機關鎗巡邏的警員,而中東、回教徒旅客更是受密切注視的對象。乘客們脫鞋、除褲帶,身上物品三番四次被搜查的情景,後來更成了各國機場的慣例。

過去10年,於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反恐的年代。

還記得當時英國報章打起偌大的標題:“Police the world”,那是布萊爾為英國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提出的理由。西方國家,突然間成了維持世界和平、法紀的人民保姆。

911之後,幾個歐美國家通過了反恐法令,這些法令裡很多包含了所謂的犯罪前的預防性拘留(Preventive Detention)、限制人生自由的禁足令(Control Orders)、或我們比較熟悉的未經審訊的拘留(Detention Without Trial)。

這些措施,招來了人權份子的抨擊。一些國家的反恐法令甚至為讓執政者提供了免除審訊過程,以國家安危之名,忽略了審訊過程中的公平原則。

大馬的內安法令跟上述法令有過之無不及。內安法令的誕生,是為了對抗當年的馬共。戒嚴、反恐曾是很多長者人生的一部份。那個年頭,當局把馬共當作威脅社會安寧的恐怖份子。

恐怖主義(Terrorism)的定義是:在罔顧群眾安危下,對群眾用武力來達致自己支持的思想主義。馬共武裝部隊的鬥爭表面看來類似,卻不盡相同。

當年,內安法令可以奏效,是因為馬共是一個擁有共同理念的組織,儘管行蹤如謎,卻不會毫無痕跡可尋,這個組織對於政府而言是一個明確的目標。

今天西方世界所對抗的恐怖主義份子,可能是塔勒班、可能是基地組織,又或者是近日肇事的也門基地組織,他們對抗的是西方的暴力、侵佔、貪婪、還是為宗教的榮耀而戰?他們的目標在哪裡?他們的基地在哪裡?

10年過去了,一波波反恐戰爭之後,美軍依然駐守伊拉克;奧巴馬依然須為對聖誕節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未及時反應,而受到批評。

這是一場毫無止盡的戰爭,永遠沒有勝利的一方。世界各地的飛機乘客,就只能繼續受到各種安全條例的監管,繼續活在恐慌之中。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1.0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