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8, 2010

陳莉珍‧如何改變?

2010-05-14 18:39
有人建議,如果非馬來人要爭取平權,就要準備放棄華小/淡小這類多源流學校,才算公平。
這篇題為〈我們這些非馬來人〉的文章,出自一名對大馬未來懷抱憧憬的年輕華人律師的手筆。她認 為,我們的根不在印度或中國,我們應做個真正的大馬人。
她認為,非馬來人一味抨擊種族極端主義團體,卻忘了審視自己是否願意為改變國家而犧牲。
憲法下,人人享有言論自由,我尊重作者的意見,不過,我認為作者陷入了一個迷思,即唯有單一源 流教育制度才能促進國民團結。
在我之前的文章〈那3個小女生〉就曾經探討過這個課題。大馬會出現國民分化的問題,症結不在於 教育制度,而在於施政方針。
由多個以種族為基礎政黨組成的國陣政府,各成員黨執政理念、維護群體的不同,還有一些個人利益 掛帥的政客為達私己目的而玩弄、炒作種族政策,只要領導我們的政府拋不開種族包袱,實施單一源流教育政策的條件與時機,尚未成熟。
再者,我們抨擊種族極端主義團體,不是不認同該族群捍衛他們的權益,而是不認同這種偏激的方式 與言語,全民的敵人是玩弄種族主義的極端份子!
該作者苦口婆心的認為,縱觀整個大環境,放棄多元流教育就能改善國民團結的課題。試問,要在國 民之間建立共同意識、認知、理念等,語言難道真的是關鍵嗎?那為甚麼世上會有口操中文、俄語的共產黨份子,講著英語、德語的資本家呢?
灌輸全民概念,種族包容的課程綱要是關鍵,語言從來都只是一種媒介。
假設以國民團結為理由,放棄憲法下賦予我們學習母語的權益(請參考聯邦憲法第152條),那將 來我們還要為“團結”這二字放棄憲法賦予的哪些權益?宗教自由?人身自由?還是言論自由?
如果真的如此,這個國家,還會是我們引以為傲、多姿多彩的馬來西亞嗎?
很多時候,民眾對執政者的不滿是由跨越宗教、種族的課題引起,例如:貪贓舞弊、濫權瀆職、司法 欠獨立、經濟低靡不振等等。被這些課題困擾的大馬人,肯定不局限於受華文教育、或者捍衛母語教育的人士。
放棄母語教育就能改變這個國家,這是將復雜課題過於簡化,更可能讓母語教育在盲目追求改變下, 白白成了犧牲品。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5.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