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眾募款被拒,婦女勃然大怒詛咒對方,盼望對方能落得像她所謂的受惠對象―—安老院裡孤苦無依,百 病纏身的老人家一樣下場的新聞,讓人匪夷所思!
這讓我想起幾週前發生在星洲日報文教部的一件事。
一位年長的愛心助學者上報社來交付愛心助學金。豈知,訪客保安登記程序令她直呼麻煩,更決定從 此不再參加“讀者愛心助學計劃”。最後,她更將受助學生從中國寄來的感謝信丟棄在報社。
想到曾受這位阿姨資助的中國貧困學生可能會面對無錢上學的問題,負責接待這位阿姨的年輕女記者 在送走阿姨後情急下眼紅落淚。被丟棄的感謝信,看起來毫不起眼,卻是受助的學生通過學校、僑聯、一層一層寄至馬來西亞助學者手上的心意。
助學活動除了尊重捐助者個人的意願,更重要的是助學者與受助者的緣份,這是任何募款者都要認清 的一個事實,儘管憂心,那位記者始終對那位阿姨保持溫和有禮的語調和態度。
負責“讀者愛心助學計劃”的同事常會接到讀者針對助學計劃提出這個問題:“接下來每年都得捐款 嗎?”很多想要助學的讀者擔心,如果來年經濟環境不許可,無法繼續助學,他所資助的孩子就可能輟學。
其實助學者無須擔心類似的問題,如果來年因各種原因而無法繼續助學,他們所資助的學生,依然在 我們的名單上,我們將會替他配上新的助學者,而對於這些生活困苦的山區孩子而言,您之前捐出的助學金,至少使他們仍留在學校。
曾有捐款者投訴同事的效率欠佳,遲遲未收到收據或受助學生資料。由於避免把助學者的捐款花在行 政費(聽說一些慈善組織把公眾捐款的相當一部份用在行政開支),我們未曾專設部門處理助學計劃事務,文教部的編輯和記者都是在一邊忙著份內的採訪、翻譯、 編輯工作的同時,一邊兼做助學計劃工作,例如,接聽助學者的查詢電話、整理學生資料和處理書信往來、籌組愛心助學探訪團等等。我們不敢否認,我們的工作仍 有許多待改善的地方。
秉持著相同的理念,星洲日報一力承擔與助學者書信往來的郵寄費,而助學者所捐出的400令吉助 學金,星洲日報分文未取,除了直接把700元人民幣交到受助學生之外,餘額將交給中國當地的僑聯或捐給學生所在的學校,充當行政及郵寄學生資料和信件的費 用,有時會充作購買文具給山區學校之用。
第六屆“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已開始招收助學者,我們誠邀更多熱心讀者加入助學者的行列,讓 我們攜手,真心為更多貧困山區的學生帶來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