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9, 2010

陳莉珍‧很有常識!

2010-09-24 19:21
最近一位長者與我分享,做人處事,尤其是從政者就該有常識(common sense)。其實,應該有常識的何止是從政者而已,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也該如此,尤其在審理牽涉宗教因素的案件時。
印度最高法院最近通過了訴訟一方的申請,暫緩了北印度地庭對它審理的一起案子作出裁決。在該起 案子裡,法庭必須裁決被興都教暴徒拆毀的一所回教堂附近的土地是由興都徒或回教徒所擁有。申請暫緩的一方認為,此事可以通過協商庭外和解。
印度首相也公開承認,這起案件將是印度今年國家安全最大的挑戰。1992年,該地的興都教徒以 該回教堂是建立在他們信仰的神明的出生地為理由,拆毀了自16世紀就落成的回教堂。這場暴動,造成了2千人死亡。
庭外和解,或許是避免流血事件,也是最合理的方案。
前幾天,柔佛高庭法官拿督Zakiah Kassim在審理拆毀原住民教堂的訴訟案裡,也展現了應有的專業及智慧。
起訴人是原本居住在Stulang Laut的基督原住民,而答辯人則是柔佛土地局、新山市議會及原住民事務局總監。
1993年,州政府征用起訴人的世俗居住地作為發展用途,並將他們搬遷至Kuala Masai的原住民村。搬遷前,起訴人表示已向當局確認,他們可以在新的村落建立教堂。
答辯人原本計劃在2000年將新的村落在憲報上發佈為原住民保留地,不過,卻遲遲沒有落實。當 起訴人在2003年搬遷到新的村落時,發現到當局並沒有替他們建立教堂,便決定自行建立祈禱場所。不過州政府基於該地尚未上憲報上被頒佈為原住民保留地, 該地仍屬於州政府所有,因此要求起訴人將教堂拆掉,不過卻遭起訴人拒絕。2005年聖誕節幾天前,有關當局進入該村拆毀起訴人建立的教堂。
審理這次案子的法官認為,有關當局沒有在憲報上頒佈該村落為原住民保留地的疏忽,不能構成他們 拆毀教堂的理由,也不能阻止這些原住民居住或使用該地的權利。他們拆毀教堂的舉動是不合法的。答辯人也沒有權利進入起訴人的土地,他們的行為等同侵入,而 且選擇在起訴人慶祝聖誕節前夕,如此高調拆毀教堂的手法極度殘忍及不公平。法官因此宣判起訴人獲勝,而答辯人必須作出賠償。
雖然不知道答辯人會否上訴,不過法庭這次的裁決,在一片擾亂人心的種族言論,宗教糾紛中,算是 一個人令人欣慰的結果,更可能重新建立公眾對司法失去已久的信心,絕對是一個很有常識的裁決!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9.24

陳莉珍‧刻板的印象

2010-09-03 19:14
大學印象深刻的一堂課——“律師、客戶、案件”。其實,教授的就是律師在面對客戶,處理案件時的職業 操守。
這堂課很有趣,沒有慣有的期末考,大學安排我們到不同的環境去實習,其中包括:市議會的法援 處、社區中心的法援柜台、律師事務所等等。依據我們的個人實習經驗寫個幾千字的報告,就是整個學期的功課了。
因為這堂課的緣故, 我接觸到了《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這本經典好書。這是這堂課的指定讀本。
故事背景是50年代的美國南部,主軸是一個小女孩描述白人律師父親替被誣陷強姦白人女子的黑人 辯護的過程。
小女孩的父親——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不理會社會議論和白人的憤怒情緒,堅持為黑人辯護。在當時黑人社會地位卑微的年代,他幾乎成了眾人的箭靶。作者替亞惕樹立的形象,喚醒了很多 人內心的正義種子,很多法律界名人都承認自己修讀法律的原因就是受了此書裡這個虛擬人物所影響。英國《衛報》一名專欄作者將亞惕形容為“被欺凌的無聲人士 的保護者、暴行的反對者,及捍衛毫無希望法律案件的生者。”
儘管審判過程中,亞惕出示了有力證據證明黑人嫌犯的清白,陪審團最後還是通過他有罪。瀕臨絕望 的嫌犯,在企圖逃獄的過程中被鎗殺了。書中的黑人嫌犯,是社會刻板印象的受害者,陪審團不願意摒除他的膚色替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別與當時社會裡對黑人社 群的印象,這名嫌犯是個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及虔誠的教徒。
在書裡,亞惕不停的教育女兒一些人生道理,其中包括如何瞭解身邊的人。他是這樣說的:“你永遠 無法瞭解一個人,直到你從他的角度思考,直到你‘爬進他的皮膚’走動。”
膚色、宗教沒有理由影響我們對正義的渴望,對是非曲直的認知,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懷抱同理心。如 果,我們能夠擺脫所謂的刻板印象,讓膚色、宗教不成為我們衡量、判斷他人的主因,那麼很多負面情緒自然就能夠被化解了。
如果這個國家由上至下都懷抱著同理心,擺脫一些刻板印象,那麼我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必然不同, 那麼所謂的種族關係法令、種族委員會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摒棄對其他種族朋友的成見,這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9.03

陳莉珍‧將來怎麼辦?

2010-09-02 19:07
“你們之間為甚麼以英語對談,不是該用你們自己的馬來西亞語嗎?”在曼谷乘德士時,一位年輕的德士司 機好奇的問我和朋友。
上週末與幾個好友到曼谷自助旅行,可說是毫無預設旅程的我們,就像無頭蒼蠅般按從酒店櫃台獲取 的免費地圖亂鉆。由於同伴中有人不懂中文,我們用英語交談。
我們的行程很隨性,決定了去那裡才開始找交通工具,探問費用。偏偏這樣的旅客往往成了路上兜售 客的目標,總有人不停地向我們兜售旅遊配套,好幾個德士司機也拒絕使用計程表,堅持要開價收費。
碰上了這樣的局面,我們就會開始用馬來語商量對策,雖然未必萬無一失,畢竟可能還是有聽得懂馬 來文的泰南人,但這可能比用方言來得強。馬來西亞語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遠比自己想像中來得高?
其實,認真想想,在馬來西亞長大的我們,確實有些優勢。英文水平不低,如果受過中文教育,聽、 說、寫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假如在印尼,用馬來話也可以通行。
不過,曼谷之行讓我們一行人見證了泰國當局提倡的“魅力泰國”,難怪各國遊客蜂擁而至,單單從 吉隆坡往返曼谷的班機一天都有好幾趟。環繞旅遊業應運而生的商販不計其數,整座城市讓人感覺朝氣盎然。雖然價格廉宜卻有些不良商販敲詐旅客,地鐵配備十分 方便,稍嫌不足的是路線圖對遊客不太友善。曼谷這座城市以它獨特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此趟曼谷之行湊巧碰上了曼谷地方議會選舉,在路上遇上了一些拉票的隊伍,一些景點因為變成了投 票中心,讓我們不得其門而入。禁止全城賣酒兩天的選舉法令也讓我們在遠近馳名的“天空酒吧”眺望曼谷夜景時,感到一絲遺憾。隔天媒體將這場投票率不高(近 5成)的選舉,形容為對該國首相阿比希的領導的一次肯定。如果泰國的政局可以穩定一些,這個國家絕對可以崛起為本區域的另一股重要勢力。
當鄰國繼續大步邁前之際,仍在種族、新經濟政策課題上打轉的我國何去何從?
“大馬將來怎麼辦?”離開曼谷那一天,同伴對大馬前景憂心忡忡。
想問這個問題的大馬人何止她一人。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9.02

陳莉珍‧尋求愛心助學者

2010-08-26 19:03
向公眾募款被拒,婦女勃然大怒詛咒對方,盼望對方能落得像她所謂的受惠對象―—安老院裡孤苦無依,百 病纏身的老人家一樣下場的新聞,讓人匪夷所思!
這讓我想起幾週前發生在星洲日報文教部的一件事。
一位年長的愛心助學者上報社來交付愛心助學金。豈知,訪客保安登記程序令她直呼麻煩,更決定從 此不再參加“讀者愛心助學計劃”。最後,她更將受助學生從中國寄來的感謝信丟棄在報社。
想到曾受這位阿姨資助的中國貧困學生可能會面對無錢上學的問題,負責接待這位阿姨的年輕女記者 在送走阿姨後情急下眼紅落淚。被丟棄的感謝信,看起來毫不起眼,卻是受助的學生通過學校、僑聯、一層一層寄至馬來西亞助學者手上的心意。
助學活動除了尊重捐助者個人的意願,更重要的是助學者與受助者的緣份,這是任何募款者都要認清 的一個事實,儘管憂心,那位記者始終對那位阿姨保持溫和有禮的語調和態度。
負責“讀者愛心助學計劃”的同事常會接到讀者針對助學計劃提出這個問題:“接下來每年都得捐款 嗎?”很多想要助學的讀者擔心,如果來年經濟環境不許可,無法繼續助學,他所資助的孩子就可能輟學。
其實助學者無須擔心類似的問題,如果來年因各種原因而無法繼續助學,他們所資助的學生,依然在 我們的名單上,我們將會替他配上新的助學者,而對於這些生活困苦的山區孩子而言,您之前捐出的助學金,至少使他們仍留在學校。
曾有捐款者投訴同事的效率欠佳,遲遲未收到收據或受助學生資料。由於避免把助學者的捐款花在行 政費(聽說一些慈善組織把公眾捐款的相當一部份用在行政開支),我們未曾專設部門處理助學計劃事務,文教部的編輯和記者都是在一邊忙著份內的採訪、翻譯、 編輯工作的同時,一邊兼做助學計劃工作,例如,接聽助學者的查詢電話、整理學生資料和處理書信往來、籌組愛心助學探訪團等等。我們不敢否認,我們的工作仍 有許多待改善的地方。
秉持著相同的理念,星洲日報一力承擔與助學者書信往來的郵寄費,而助學者所捐出的400令吉助 學金,星洲日報分文未取,除了直接把700元人民幣交到受助學生之外,餘額將交給中國當地的僑聯或捐給學生所在的學校,充當行政及郵寄學生資料和信件的費 用,有時會充作購買文具給山區學校之用。
第六屆“星洲日報讀者助學計劃”已開始招收助學者,我們誠邀更多熱心讀者加入助學者的行列,讓 我們攜手,真心為更多貧困山區的學生帶來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26

陳莉珍‧新版憲法?

2010-08-20 19:14
最近所謂“新版憲法”流傳世面。據媒體報導,曾收到“新版憲法”的霹靂州宗教司宣稱,馬來人特權及回 教官方宗教的地位將不保。
這樣的修憲建議,當然會引起某方面的惶恐。
新聞、通訊及文化部長萊士雅丁更是提醒民眾,修改憲法的建議將會帶來令人困擾的負面影響。部長 認為,修改憲法不該被當作是件簡單的事。他也認為,這種建議違反了“一個馬來西亞”精神。
首相署部長納茲里將“新版憲法”形容為咖啡店談話,不值一提。他說,如有修憲,他會是首個獲知 的人,因為任何修憲都必須通過國會。他認為,警方無須浪費時間調查此事。納茲里也說,想要修憲不是罪行。
《聯邦憲法》是我國至高無上的法律,任何隨之而來的法律都不能違背憲法。但是,這並不代表《聯 邦憲法》不可修改。
《聯邦憲法》第159條制定修憲必須通過的程序,包括必須獲得國會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及國家元 首的同意。立國以來,修憲並非史無前例,在多宗改教案頻頻被提起的122(1A)法令(民事法庭無權干預回教法庭權力的事宜)是在1988年修憲後加入 的。
法律如果不能修改,即違背了法治精神中律法必須與時並進的原則,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士一再強調 《聯邦憲法》是一份“活著”的文件。
修改法律的權力,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修憲可能會為部份人民帶來負面影響,但也可為另外一部份的 人民帶來正面的影響。重要的是,這項修憲能否具體反映人民的意願。有別與一般議會民主制國家的修憲程序,我們的修憲無須通過公投,因此我們只能靠由人民投 選的議員在國會反映我們的意願。
為了讓立法者更能透徹的瞭解民意,我們必須鼓勵更多討論及意見的發表,尤其是涉及人民的權益、 憲法的問題。以開明的態度討論修憲的課題,謹慎的通過修憲,才是真正尊重憲法精神。
不論“新版憲法”是否屬實,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懂得善用自己在憲法下的權利,抗拒一些偏激,甚至 不合理、無法體現真正馬來西亞精神的修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20

陳莉珍‧坦誠面對

2010-08-19 19:03
8月15日是二戰終束的65週年紀念,日相菅直人及其內閣成員今年不參拜向來引人非議的靖國神社。不 僅如此,在東京出席一場二戰紀念儀式上,菅直人承認日軍在二戰中對其他國家造成極大損失及痛苦,並對戰爭造成的傷害,表達深切反省與哀悼,並向受害者及家 屬致以誠摰慰問。
這項前所未有的舉措,成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焦點,更帶出事件背後更重要的信息:日本終於放下了長 久的包袱,坦然面對歷史。
從懂事開始,就不斷在報上看到關於日本的下列兩則新聞:日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教科書篡改史 實。我也沒有忘記歷經二戰的先父說過的一些點滴,印象雖然模糊,但我記得父親對日軍的厭惡及憎恨。不管換了幾任首相,日本政府面對二戰歷史的態度,總惹人 非議,更留下很多遺憾。
周恩來曾經說過:“沒有人可以篡改歷史。”無論日本教育部如何撰寫自己的歷史課本,他們絕對沒 有辦法改變日本在二戰裡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對二戰受害者造成的傷害。就算歲月將歷經慘痛的受害者或見證者一一帶走,後人還是可以從史實記錄、文學作品、電 影、曾經歷二戰的祖輩、父輩們口中等方法得知二戰的點滴。歲月或許可以淡化創傷,讓傷口結疤,卻無法改變歷史。
日相選擇不參拜供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而公開對二戰受害者道歉的坦然態度,將引領亞 洲走向時代的另一個里程碑。我國一些領袖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甚麼啟發?日本用了幾十年願意面對二戰真相,我們需要多久才能放下一些歷史包袱呢?
趁著這個獨立月,大家可以好好的想想,作為一個國家,我們該如何坦誠的面對歷史?或許,放下一 些甚麼“不可讓513歷史重演”的威脅?還是,放下一些老掉牙且無益的種族政策或論調?
坦然面對歷史的真相,真心相待,努力履行那些奮力爭取獨立的先輩們當初對這片土地的承諾,大馬 人民才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19

陳莉珍‧大學生參政?

2010-08-13 19:25
一名國大生以“國大亞洲法律系學生組織主席”名義針對大學生可否參政的課題發表了一篇題為“大學生加 入政黨與否,讓大學生自己決定”的文章。
該組織認為,參政或加入政黨不是關心政治的唯一方法。他們不認同限制大學生參政的大專法令條文 會阻礙大學生的發展。他們問,參與政治的權利是否比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學識淵博、擁有競爭能力及各自領域專長來得重要。他們認為,政府必須衡量兩者的輕重 之後,才能決定是否應該讓大學生參政。他們的立場:現在的大學生絕對成熟到可以定奪目前的時機尚未成熟讓大學生參政。他們主張應該維持現狀。
在現有的1971大專法令第15條文下,國內的大專生未經校長許可不得加入政黨,同時也不可發 表支持、同情或反對任何政黨的言論。該法令也闡明這些大學生將不會被抑制發表與他們學術研究有關的言論,但這不可在由政黨所組織、贊助的場合裡發表。任何 違犯以上條例的學生將受到紀律對付,包括被開除學籍。
一般上,反對限制大學生參政者都會提出大專法令第15條違反了聯辦憲法第119條,即任何年滿 21歲的公民享有投票權,以及憲法第10條,即大馬公民可享有言論及集結成社的自由。
因為被懷疑在烏雪補選中參與政治活動而遭受對付的4名國大生,已入稟法庭挑戰大專法令是否違 憲,案子仍在審訊中,不管法官如何裁決,勢必引人矚目。
回到上述學生組織的文章,雖然是來自法律系的學生,他們卻未曾提及任何法律條文來支持自己的論 述,而選擇現下的政治環境來探討有關課題。
他們認為,目前的政治形態過度專注與玩弄政治,以至人民對從政者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我國的 政治環境不需要過於激進及過度狂熱於個人政治理念的領袖來捍衛國民發展。他們認為,獨立思考、做決定及批判的權利應該不受政治理念所影響。
不過,既然加入政黨與否,應該由大學生自己來定奪,那麼假如此組織要貫徹這種精神,是否更應該 反對立法限制大學生參政呢?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大學生連自己決定的權利都沒有。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13

陳莉珍‧我們變了嗎?

2010-08-09 19:07
“我弟竟然說他不懂怎樣和人通電話!”好友向我訴苦。
她的弟弟今年16歲,是位中學生。一次,好友撥電話給她弟弟,弟弟竟要求她上MSN聊天,因為 他只懂得用電腦打字與人交流,已不懂如何開口與人交談。好友說,她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讓不愛說話及口齒不清的弟弟開口和自己聊天。
好友的敘述讓我想起了家裡年齡相仿的外甥,外甥與好友的弟弟的共同點就是兩人都是互聯網遊戲玩 家,外甥是茶飯不思的沉迷於網路遊戲,最高峰期,他會早上4點鐘起床,趁著出門上課前的空檔上網。下課之後,如果沒有打球,回家匆匆吃完午餐之後,他又坐 到電腦前了。
後來,我和同事聊起這件事,發現他們家的男孩也和外甥一樣,為了上網玩電子遊戲,寧願犧牲睡 眠,提早起床,利用出發到學校之前的時段,開啟電腦投入遊戲世界。
與好友、同事聊到這個課題,我才恍然大悟當年家裡那個吱吱喳喳,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的小男生是如 何消失了。
去年,有個16歲的同鄉女孩來到吉隆坡,在我家寄宿,幾天後她孤身一人要到怡保探望通過網路遊 戲認識數年卻素未謀面的網友。這個女孩很大膽、機靈,我不擔心她迷路,倒是擔心她遇上歹徒,因此電話跟蹤以確保她的安全,最後,當她安然無恙的回到吉隆 坡,我才放下心頭大石。
這些年輕朋友在網路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天地,不要以為他們在網路世界裡是孤獨的,在網路遊戲中, 他們有競爭的對手,一起搏鬥的戰友,他們當中有得還會進行武器交換、買賣的交易。一切都拜科技發達所賜,這些活動都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進行,如今他們結交的 玩友,可以來自世界各地,透過MSN聊天,想要面對面交談,他們甚至可以使用視頻聊得不亦樂乎。
可是,在真實生活裡,他們往往沉默寡言,漸漸也和家人筑起了一道墻。到底他們通過網路認識的朋 友是哪些人,家人無從得知,而他們的人生步伐會否因為網路而改變?他們的人生目標又是甚麼?他們對真實世界的險惡可有認知?
網路科技予人方便,但將令人類世界徹底改變。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09

陳莉珍‧徒勞無功?

2010-08-06 19:11
兩天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對立政治陣營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茲聯合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 聲明。兩人聯合要求美國政府替正面對雞姦案審訊的安華出面,也呼吁大馬政府有智慧的行事。
兩人如此寫道:“安華先生擁有激勵未來及希望的特質,這些包括對議論和意見交流表現透明和開明 的態度、對問責及良好治理原則的承擔;對國家及世界未來的關心,更不忘他捍衛自己理念的勇氣。我們相信他將忠於那些能讓大馬興盛的價值,包括:多元化、包 容及自由。”
這無疑是他們個人的意見,而他倆的意見是否代表大馬人民的心聲,大馬民眾能否對安華也抱有與他 倆相同的信心,不是我在這裡要討論的課題。
不過,兩人的聲明從頭到尾都將法庭與政府混為一體,尤其是最後一句:“要求大馬政府內可以決策 的人士,有智慧的處理這案件”,到底指的是法官或政府領袖?
大馬至高無上的法律——《聯邦憲法》闡明:大馬是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權獨 立及互相權衡。這兩位在導世界民主制度守護者——美國的政府內曾擔任要職者,應該更熟悉三權分立的制度,刻意模糊司法與行政權的聲明,比之前呼吁大馬司法 確保安華受到公平審訊的嗆聲來的更嚴重。
兩人的看法或許未必代表絕大部份國際社會的看法,不過,二人確實也有舉出各種數據來支持自己的 看法。
兩人認為:“安華面臨國家的審訊,而這個國家正在面臨人民及世人的審訊。”的確,安華雞姦案二 號,對大馬司法而言,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也是大馬司法是否獨立不受執政者干預的一次機會,然而,真正的對大馬司法下判的法官不單單是國際社會,而最關鍵的 是對司法缺乏信心的大馬人民。
如果聆審的法官可以給予安華一次公平的審判,不管結果是甚麼,任何美國領袖、前領袖,甚至美國 政府都無權干預。只有真正公平的審判,才能正告世人,大馬實行的是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法律及司法制度,外國人最好別對我們的司法指手劃腳。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06

陳莉珍‧客觀報導消亡?

2010-08-02 19:02
一個剛離開大學校門、充滿干勁的年輕新聞從業員向身旁的同事解釋最近某家企業的醜聞。一旁的我忍不住 插嘴問:“你的消息是來自昨天某網站的報導吧?”
這宗讓年輕同行如同真理般宣揚的事件,是發生在遙遠且國人都不熟悉的國度。我看過之後,覺得報 導與事實有出入。
身為一個網民,我也曾將網上一些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當茶餘飯後的話題,像這年輕同行一樣。網上 這些消息我無從查證,也無法鑒定消息來源。
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有多少訊息是如此以訛傳訛的散佈出去?
最近有人建議,在這科技發達,人人是公民記者,且報上的報導似“昨日黃花”的時代,新聞工作者 要捍衛自己的專業,就得在每則報導裡,加入個人主觀意見。這位仁兄認為:“在新聞報導裡加入情緒及感情,並沒有錯,也不違反專業道德,只要不掩蓋事實就好 了。”
很多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網站引用了類似模式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這是否適合所有媒體人?
向來以煽情新聞手法搏出位的壹集團,最近在台灣推出的網上新聞頻道,其報導手法雖然略顯夸張, 卻不失中立。它報導近日市面上銷售的豐胸餅乾的手法就凸顯了其客觀立場,儘管新聞背景播放女性穿著養眼的照片。壹電視台針對產品號稱含有可以豐胸成份的問 題,造訪了中西醫、銷售商,面面俱到,秉持著客觀報導的原則,將總結的權力交給了觀眾。
這種處理手法與網上一般看到的主觀新聞報導,有如天淵之別,而壹電視能否靠著這種手法在競爭激 烈的台灣新聞界佔一席之地,也將測試客觀新聞報導的前景。
回到馬來西亞,因為箝制媒體的法令讓媒體發展受到干擾、因為公民記者無處不在而以創意之名放棄 了新聞守則,這就是媒體從業員的出路嗎?
在充斥著流言蜚語、未經證實訊息、小道消息的環境中,成為民眾可以依賴、信任的中立客觀的新聞 來源,不就是新聞從業員的最終的目標嗎?或是在這樣的時代,民眾更需要更多獨立判斷的能力?
如果有一天,客觀報導消亡了,那是因為民眾,特別是媒體從業員不再信任它了。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8.02

陳莉珍‧法治社會

2010-07-30 19:19
你可以想像得到,在一個法治(Rule of Law)不健全的國家生活的情景嗎?
對世上無數生於五、六十年代之後的人而言,民主、法治就是治國的根本。以馬來西亞來說,獨自以 來就是如此,對於國民,法治是理所當然。
第十五屆大馬法律大會前天舉行,邀來了著名的前澳洲高庭大法官邁克科比(Michael Kirby)發表開幕主題演講。他帶著懷疑的角度談法治。縱橫法律界近半個世界的邁克科比,是澳洲服務最久的司法人員,更是澳洲高庭裡最常提供異議判詞的 法官,他的判詞多被視為開明中包含對各造的惻隱和體恤。
在長達29頁的演講稿裡,科比法官探討了近代法治社會的主要範疇,其中讓我關注的是:一、法律 必須是清晰及可預料;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三、法律保障基本人權;四、部長及官員在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是必須合理及不能逾越;五、國家須履行起國際法律 責任;六、公開、公平、沒有拖延的審訊;七、沒有秘密審訊或任意逮捕;八、沒有未經審訊的拘留;九、選舉及司法或其它審訊機制裡沒有干預或腐敗;十、通過 開明的機制及機關,資訊、言論表達自由運作的社會。
科比法官認為,那些將糾紛交由法庭審訊的人士都相信會得到一個公平及獨立的裁決。如果這個認知 被質疑或改變,將讓公眾無法安心的接受法庭的裁決。他提及法治社會的存在,為商界提供可預知和公平裁決的實際效益,也是維護法治系統的重要因素。
他不忘提醒各方,尤其是法官們,在努力打造法治社會時,不要忘記法律條文可能會與時代脫節、不 平衡、或缺乏後來的訊息及違反了普世人權。太過嚴謹的遵照法律條文,將會造成不公。一套公平(保障貧富、少數多數人權益)、與時並進、保障人權及簡單的法 治,就是對公眾最有效的法治。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大馬的表現如何呢?
幾天前,大法官查基曾公開聲明,林甘短片事件已成歷史。但真的成為歷史了嗎?當有關涉案人士依 然逍遙法外時,我們的司法真的贏回了公信?
當限制言論自由的出版法令、允許未經審訊拘留的內安法令依然存在時,如果要達致科比法官提倡的 一個完美法治社會的目標,我們都需要繼續努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30

陳莉珍‧單純的心

2010-07-26 19:02
某天,某國中課室。
“老師,你看了那部本地製作的華文賀歲片嗎?”一名馬來學生問華裔老師。
這個問題讓老師有點愕然。其他同學也跟著起哄,“是啊,老師,你看了嗎?”“你們都看了嗎?” 老師反問。後來,這老師知道班上很多同學都看了這部影片。
這是部票房不錯的電影,有那麼多觀眾其實也不奇怪,不過會讓這名老師驚訝的應該是因為班上只有 兩名華裔同學,其餘的學生不是馬來就是印裔同學。
原來,幾天前,這群學生相約去看電影。大家都談不攏到底要看那部馬來片或印度片,最後突然有為 同學靈機一動,提議去看部本地製作的華文賀歲片。
大家七嘴八舌,有人問:“聽不懂,怎麼辦?”,就有人答:“不是有字幕嗎?”,後來有人說: “這是大馬製造,我們怎樣都要支持一下吧!”。
就這麼一句話,他們不分種族的走入影院支持了這部“大馬製造”。
這是從一名星洲日報學生記者聽來的小故事,有的人可能覺得這根本微不足道,但背後的社會意義卻 讓人深思。
曾經看到香港武打明星成龍的電影預告海報高掛吉隆坡那間專門播放寶萊塢電影的戲院的佈告板上。 成龍、楊紫瓊在友族同胞中早是耳熟能詳的名字,語言並沒有限制他們入場觀賞這些武打影星的片子。電影這門跨越言語、文化的藝術創作早就將各族人民帶到了一 個共同的平台。
三、四十年前,馬來西亞各族人民之間的相處沒有分化,自513事件發生以來,由於野心政客操弄 宗教、種族課題,族群之間日益分化。這種為了一己私利的分化行動,帶給了我們無窮的傷害。
不過,我們必須謹記,很多時候,少數極端份子的言論並不代表各族大多數人民的想法。譬如,多數 回教徒對於早前發生的焚燒教堂事件也感到不滿。
慶幸的,仇恨的種子沒有像政客們所希望那樣散播到各族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依然用最單純的心 來愛護這個國家,或許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牽涉太多的爭權奪利、私人意圖,所以他們能夠將事情看得更透澈。
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馬來西亞。我們的政治領袖應多聽取他們的看法。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26

陳莉珍‧有效的契約

2010-07-23 19:03
陳凱希在為商聯控股案供證時,對“社會契約”作了詮釋:一種傳統及不言而喻,大家都有共識、共同執行 且不會違反的協約。不談商聯控股案,只談“社會契約”(也有人將之譯成“假定契約”)的概念。
一般引用在政治社會架構上,人們將“社會契約”詮釋為人民接受政府的統治,即認同他們被統治的 方式,而政府的權利建立在人民的公共意識上。美國的《獨立宣言》是“社會契約”的表彰,但社會不斷的演進、改變,這份隱形的契約如何繼續生效?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邁克‧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他的著作《公義:該如何是好?》,探討了美國的“社會契約”。
他說,在美國,除了移民在宣誓成為公民,並承諾遵守憲法之外,多數美國人都沒有簽署所謂“社會 契約”。他問:“那為何我們必須遵守法律?而政府又如何能宣稱自己獲得受治理者的認同?”
他列出了幾位重要的哲學家的理論,包括洛克(John Locke)的默許論,即人民在享用政府提供的便利,同意遵守法律;坎特(Immanuel Kant)的假設同意論,即如果應可能獲得群眾的集體同意,那就是一項公平的律法;羅爾斯(John Rawls)則提出要我們一開始就摒棄自身的宗教和道德觀,而依據理性選擇一套治理的制度,而這個制度必然就是公平的。
他也探討合約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立約雙方未必擁有同等的談判條件。他強調,立約如果要公平就 不能忽略兩個主要的條件:自主性及雙方互惠互利。他引用出軌妻子的忠實丈夫為例。丈夫憤怒的理由,不單來自妻子違反了婚姻契約的行為,更是因為自己多年來 循規蹈矩而期望妻子給予同等回應。
桑德爾教授的理論,應同樣適用於其它國家。
大馬人對“社會契約”這個名詞並不陌生,有人說《聯邦憲法》就是以獨立前的社會契約為基準。但 我們不能忘了憲法自身應該是一份反映人民需求的文件,它必須與時並進,公平公正的反映各族人民的公共意識。
只有成功將人民的公共意識融入憲法,從人民的角度詮釋這份文件,才能讓它成為一份真正有效的契 約。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23

陳莉珍‧年輕人非得從政嗎?

2010-07-22 19:09
“請問兩位對想從政的年輕人有甚麼話說?”一位出席星洲日報舉行的“本土化.國際化”講座的年輕人如 此向台中縣市長黃仲生及胡志強提問。
一般來說,許多大馬人對國家現狀都有無力感。這種無力感讓很多人對政治不聞不問,但也有些年輕 的有志之士認為要改變國家就得從政。
記得一位年輕的反對黨議員在一場公開演講上曾如此呼吁在座的年輕人:“不要因為認為政治生態齷 齪就拒絕從政。”言下之意,如果你厭惡時下的政治生態,你就應該投身政治,用實際行動改變它。
但務實的黃縣長和與會者分享了自己的從政道路及智慧之後,不忘提醒年輕人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對 社會作出貢獻。堅守自己的崗位,將工作做到最好,就是對社會最好的貢獻,不管是經商或是任何行業的人士都一樣。
政治不是社會的全部,社會的巨輪更不能單靠政治人物推動,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必須要扮演的角色。
國家領袖有主導國家政策的任務,但背後卻必須由各個相關領域的學術理論做後盾,最後更需要基層 的公務人員來有效執行,最後由媒體、人民來監督。由上而下是一個多麼龐大的團隊,這不是單單一個從政者可以推動的。
時評人凱琳拉斯蘭在最近公開演講時指出,這個國家的改革必須從經濟層面出發。308大選之後, 我們都可以領略到,政治改革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看著曾經落後的鄰國,如今都已漸漸起飛,我們也意識到已等不及政治改革來推動這個國家。
年輕人未必要從政,但卻不能對政治冷感。開始認識憲法賦予自己的權利,努力履行自己在民主制度 下責任:監督政府及朝野的代議士,確保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透過他們反映民眾的心聲,最後再利用自己手上神聖的一票,決定他們是否連任。一個擁有高度公民 意識的群眾,就是改變社會弊端的關鍵,也是確保政府不敢濫權的最佳機制。
對年輕人而言,無論你是個商人、專業人士、藍領階級,只要你堅守崗位,發揮所長,在自己的領域 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你就能推動這個國家的改革。
只要用心,未必要從政,我們也可以看得到改變。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22

陳莉珍‧緣份

2010-07-20 19:03
“支持一下吧!所有的善款都會捐給指定的受惠團體。”最近出席一項在夜店主辦的慈善活動,一個全場拿 著募款箱的女生如此告訴大家。
慈善事業已然成了一種趨勢,很多團體都把活動和慈善結合,成功籌辦活動之餘又能協助社會的弱勢 群體,何樂而不為。不過,也有人打著慈善之名,行詐騙之實。如今在市面上不乏活躍的籌款單位,小販中心、咖啡店裡亦有殘障人士兜售小物件或某慈善團體代表 拿著某政府單位發出的許可信募款,形形色色、真真假假公眾則不得而知了。
“我並非吝於捐款,只是我的錢可以到真正需要協助的人手上嗎?”有個朋友曾向我反映他的疑慮, 這也是很多民眾的疑慮。在各個大型籌款活動背後,到底有多少成的善款最後落入受惠單位手中?
這是任何想贏取民眾信任的慈善團體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推廣慈善事業的手法也日漸多元化,有的募款單位相當用心,會想出別出心裁方法吸引公眾參與活動 進而籌款,也有者開始借助不同單位的力量,例如一些藝人朋友們,號召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行善的行列。
“有次,我替小外甥報名參加一個大型的慈善活動,希望他可以通過這個活動瞭解到我們社會裡很多 不幸人士的遭遇,豈知回來之後他只和我分享看到偶象的雀躍!”一位讀者曾如此向我反映。有時活動越成功,噱頭越大,卻有可能偏離行善的主軸。
五花八門的社會裡,如何發揮一顆最簡單的善心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般上,各個不同的慈善團體都會尋找能協助他們的對象,在社會資源有限的局限下,這種處理手法 無可厚非,而捐款者也絕對可以依自己的意願協助需要的單位。如果發揮我們微薄的力量,可以讓一些有需要的人感受到關愛,甚至解決燃眉之急,伸出援手又何 妨?
捐款,講究的是一份心意,也是受惠者與捐款者的緣份。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20

陳莉珍‧中文文稿發出後

“有些上司會認為在工作上有所表現是盡本份,而犯錯就是失責。在這種上司手底下工作的人,通常只會聽 到上司的譴責,鮮少聽到贊美。”一位前輩曾如此告誡我。
一則“8警員拒貪獲褒揚”的新聞,讓我想起了這位前輩的教誨。
8名警察因拒絕接受賄賂獲全國總警長褒揚狀及獎金嘉獎。一名服務21年的華裔警官向媒體表示多 年來他首次獲得總警長的褒揚狀,非常開心。他說,“這無關獎金多少的問題,重要的是這是一項很高的榮譽。”顯然,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部隊希望通過榮譽感讓警 察拒絕受賄,減少貪污問題。
大馬的警察貪污到底有多嚴重,至今被控告及定罪的人士又有多少,明確數字有待有關當局提供。
有人說,人都需要掌聲,上司未必需要提供豐厚獎勵金,但適時的嘉許是一種肯定。這一套適合套在 警察部隊身上嗎?守法難道不是執法人員的本份嗎?
根據2009反貪委會法令,任何人士收受賄賂都是違法的行為,而身為執法人員更不例外。反貪委 會法令更列明一些狀況下,一旦公職人員涉貪,該公職人員必須舉證推翻而非由控方來舉證。
警察不受賄算不上甚麼優異的工作表現,那是份內事。有人可能認為這種說法未免太過嚴苛,不受賄 也是做好本份的一種,總警長嘉許也不為過。
但,如果站在執法最前線的警察都不懂得守法,我們又如何要求普羅大眾遵循法律呢?站在執法最前 線的警方都需要通過嘉許來鼓勵他們不犯法,也未免太可悲了吧?
打擊貪污的方法很多,白俄羅斯為了打擊嚴重的官員貪污問題(該國去年有逾2萬人被定罪),總檢 察長組團帶領政府官員探視監獄,希望可以對官員們起警惕作用。白俄羅斯總檢察長別出心裁的做法是否能奏效不得而知,但肯定看到了些許打擊貪污的誠意。
杜絕貪污,執法要有效率,這個重擔必然落在反貪委會身上。或許,史無前例對外發中文文稿承諾不 會袒護涉及趙明福死亡案件的官員之後,反貪委會可以認真看待打擊警察部隊內的貪污問題?
當然調查過程要確保趙明福事件不會重演。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16

陳莉珍‧不再無助

2010-07-12 19:12
剛在國外完成短期進修課程的朋友告訴我:“很多事情我都看不順眼,這個國家還待得下去嗎?”我想鼓勵 她繼續留下來打拼,但如果對她動之以理,我毫無立足點。
最近,默迪卡調查中心發佈的民調結果揭露,馬來西亞人對改變國家感到無能為力。3000名受訪 的民眾當中,有近7成人士都覺得自己在國家大事裡沒有決定權。問卷內容涵蓋國民團結、民主參與及肯定式措施等等課題。
有人將民調結果解讀為納吉政府施政仍無法有效地取得群眾的信任;也有者認為,政策並未能反映人 民真正的需要。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公款並未得到善用。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政府提供的支援並不能協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多數受訪者更希望改善現有的教育制 度。
對國家缺乏信心是國民普遍的心理。
政府總是突然宣佈某項發展計劃,例如,核能發電廠,國人根本來不及反應,政府就已經告知我們計 劃將在哪一年落成。我們也有部長搞烏龍,這一天公佈要耗資巨款修建嶄新的國會大廈,過幾天又聽到國會要搬到布城的會展中心,再過幾天又不是那麼一回事。這 顯示政府內部組織出了問題。
談到教育制度,問題又何止於教育學術水平。頻頻發生的校園紀律問題更讓人憂心。很遺憾的是,就 算報章有人出來指證賭球卜基已經滲透校園,我們的部長卻認為媒體應該更小心報導,如果真的有學生涉及賭球,就應該提供名字,免得讓群眾有全國的學生都在賭 球。部長的反應讓我感到意外。最起碼他應該告訴我們已下令徹查,確保杜絕校園賭球活動,而非直接對媒體喊話,要求他們不要刊登未經證實消息。不要忘了這些 學校都是在教育部的管轄之下,從校長到老師都隸屬教育部,發生紀律問題卻由媒體揭發,這何其難堪?但選擇用“媒體可能報導錯誤”的理由來應對問題,絕對無 法讓人信服。
我的那位朋友眼看著這一切的發生,要讓他留下來,我只能動之以情。但是執政者能否讓我們看到未 來,看到一個屬於我們,一個我們人民願意共同承擔榮辱的大馬?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12

陳莉珍‧悲喜交集

怎樣的新聞不會構成誹謗?相信這對很多新聞從業員而言,是一門看似簡易卻難以掌握的學問。
誹謗法下,會影響公眾對有關人物產生負面看法的字句,都能構成誹謗,而且就算屬實,法庭也限定 消息只能向特定群眾發佈。答辯人也可引用下列幾項理由抗辯:文章雖含誹謗成份卻屬實(Justification)、公平議論(Fair Comment)、受約制特許權(Qualified Privilege)等等。
一般上法庭都會事先將誹謗內容視為不實,直到答辯人可以推翻為止。在新聞工作中,不管是寫評論 或新聞報導都是在與時間賽跑,新聞壽命不長,在緊促時間內,就算再盡責的媒體都會犯下刊登錯誤訊息的事件。
儘管如此,長久以來誹謗法並未考慮媒體的局限。遲至2001年,英國最高法院才在一起關鍵性案 例中在受約制特許權裡納入了媒體特權(Media Privilege):在牽涉公眾利益下的特別事件裡,只要負責任的報導/評論,就不必為構成誹謗內容負責。但法庭必須確認報導是否符合公眾利益,而公眾 是否享有合理的知情權。
至2008年,沒有任何一家新加坡報章成功以此特權抗辯,而在大馬也屬罕見。
近日,高庭在大馬職工總會前主席再納南拔起訴太陽報等五造誹謗的訴訟中,媒體從業員看到了一線 曙光。在這宗大馬史上最高索賠額(2.5億)的誹謗訴訟裡,法庭宣判起訴起訴人敗訴。
再納以太陽報單一封信,沒有查明真相,就做出上述不確實報導而作出訴訟。太陽報在該篇報導中引 述第4答辯人S.蘇馬孫德南,以再納無法在公積金局推出的年金存款計劃下為職工會會員爭取應有的福利為由,要求再納住口,否則就辭去職工總會主席職。
法官聶哈斯末聶莫哈末聆訊了6名證人的供詞後作出上述判決。
她在判詞中指出,有關報導是公平議論,而被告享有受約制特許權刊登該篇文章。法官也認為從證人 的供詞中,報導新聞的從業員並未持有任何不良意圖。法官認為有關報導不能構成誹謗,因為太陽報只是負責任的報導牽涉公眾利益的事件,該篇文章是向再納提問 他在公積金局裡是否有效的代表員工們的福利。
雖然不知道上訴庭是否會推翻高庭的裁決,但與議員動輒杯葛報章事件相較,這確實讓人感到欣慰。
對身為新聞從業員的我,這的確是一個悲喜摻雜的一週。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09

陳莉珍‧選民的實際利益

2010-07-05 19:07
跟馬來司機聊天,他憂心忡忡的談起母親租屋拆遷:“大多數居民接受了發展商的賠償,而我母親聽信某議 員,拒絕接受拆遷,希望爭取更多賠償;一旦這位民聯議員在下屆大選落選,誰還管我母親呢?”
“我的妹夫在鄉下為了申請土地蓋房子,還被自稱有門路的家伙騙了一筆,最後甚麼也沒有!”談起 妹夫慘痛的經驗,他一臉無奈。
他又說:“我們之前也搬過好多次家,在巴生河流域多個非法木屋區住過。”馬來司機目前在巴生郊 區向人租了地,建了房子,一家大小就在那裡落腳了。
沒有政治關係的馬來司機,與我常在城裡高級商場見到的衣著華美,挽著大袋小袋的馬來人大相徑 庭。這位馬來司機每天得準時上下班,有時為了掙多點加班費,可能要拖到凌晨才會到家。馬來人的貧富懸殊,看來比華人還要嚴重。
很多馬來草根選民在308大選轉向了反對黨,他們對國陣政府的種種不滿,包括巫統區部私相授受 的腐敗文化,抑或認為政府並沒有更全面、公平的實施補助計劃,反而助長了更多貪官污吏、投機份子,而忽略了真正徘徊在社會邊緣,努力謀生的人。這種情緒, 讓國陣失去了很多重要議席,更失去了像雪蘭莪這樣重要的堡壘區。
但是,馬來司機的言談露出了一些端倪,他根本不在意司法獨立、新聞自由……,相比那些重要的法 律、政治課題,草根選民更在意是民生:頭上的屋瓦、盤裡的三餐、汽油津貼等等。
巫統副主席兼內長希山指出,國陣各成員黨必須為第十三屆大選作出準備。尤其是巫統,他們必須在 來屆選舉中證明自己已經改過自新,告別過去的弱點和錯誤。公正黨秘書長再益在英國揚言,即使現在舉行大選,反對黨絕對有能力取勝,而且是大勝,他甚至揶揄 巫統如今草木皆兵。
這樣的“嗆聲”讓人有點啼笑皆非,雪州公正黨風波言猶在耳,他們真的認為一些民聯領袖到倫敦說 些漂亮的話就能讓選民有信心嗎?
相信部份在308大選投選反對黨的草根選民,都像馬來司機一樣開始體悟到現實情況並非他們想像 中的如此這般。司機大哥的一句話:“政黨關心的只是政治,誰來照顧我們的權益呢?”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不論是國陣或民聯,真正照顧普通民眾實際利益和需要的議員,才會得到選民的支持。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05

Sunday, July 18, 2010

陳莉珍‧尊嚴、人權

一篇關於扣留犯因警方疏忽致死,家屬獲賠140萬令吉的報導,讓我憶起多年前當實習律師的遭遇。當 年,律師公會規定我們這些新人在實習期必須履行一定的義務工作。有實習律師選擇到婦女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監獄提供法律咨詢,而我則選擇到地庭替認罪的嫌犯 向法官求情,減低判刑。
在3個月裡,我必須每週到吉隆坡地庭報到一天。大約早上8點多,隨著警車笛聲漸近,我們就意識 到嫌犯抵達法庭,我們會在法庭後方的一間等候室會見當事人。說會見,其實就是蹲在鐵欄前問他們的家庭背景、犯案記錄、年齡、犯案緣由或苦衷等,以便向推事 求情。
一般上我們處理的都是輕微刑事罪犯,其中有很多就像上述喪生在警方扣留所的涉嫌吸毒者。印象深 刻的是一名18歲的吉蘭丹人,他的父親已故,泰籍母親不知所蹤。他孤身一人來到吉隆坡,因在超級市場偷竊一枚價值不到10令吉的朔料戒指而被拘捕、提控。 問他為甚麼偷竊,他說:“我只是想要戴戒指。”這個簡單的理由,讓人悲哀。
法庭基於他的年齡要求福利部提呈報告而展延了審訊,我沒有機會為他求情。下一次審訊,或許別的 實習律師會接他的案件,我再也沒有見過這個男生,現在他會在哪裡呢?
有些慣犯,比我們這些新丁還要熟悉求情制度,而前輩常提醒我們,當這些人告訴你他們都是第一次 犯案時,千萬別相信。我也曾經吃過這種虧,當控方將犯案記錄娓娓念出的時候,竟然長達兩頁,共18條!
上述報導引述司法專員的話說:“無論死者(即扣留犯)是一名吸毒者或正派的人,都應獲得‘有尊 嚴’的對待”,我就想起他們十幾人蹲在法庭後方等候室的那一幕。
據外電報導,聯合國人權工作小組最近巡視大馬拘留所、監獄環境後說,“人權意識”在我國蕩然無 存,更讓人覺得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是原本應該熟悉法律的執法人員無法體悟法律背後的精神。犯人就算被定罪了,也只能剝奪他們的自由以示懲戒,卻不代表他們 就喪失人權,地位低於常人。
如果無法領悟這個道理,就算政府付出再巨額的賠償金。在警方扣留所死亡的案件依然不會減少。人 權意識教育,該從這些執法人員身上開始。當然也應包括反貪委會官員,公眾無法忘記原本只是證人的明福,命喪雪州反貪總部的案子。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7.02

陳莉珍‧改變思維


一場配合他的新書《凱唾成珠3:馬來西亞——延滯的夢想》中文譯本推出的講座上,凱林和讀者分 享自己的馬來西亞夢。豈知,一開口莫名的悲從中來,為了這個他認為表現未達水準,未充份發揮潛能的國家,他落下了男兒淚。相信出席講座的讀者們,也感同身 受。
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當凱林表達自己期望更多的言論自由,無須事事慎言,我更是深有同感。
這場講座吸引了好多凱林的忠實讀者,會上提問的朋友中,包括為下一代憂心忡忡的父親、擔心大馬 經濟走向的商人、因人才外流問題而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社會新鮮人、不滿當權的華裔青年;憂慮的氣氛籠罩了齊聚一堂、關心大馬未來的老中青。
前景一片迷茫,而領袖們卻仍然沉迷於無益國家的種族政策,卻依然不願意摒棄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包 袱。看著很多環繞我們周遭的錯誤:貪贓舞弊、媒體被惡法所箝制、教育制度漸走下坡、人才不斷涌向國外、外資止步等等,我們卻無力阻止讓錯誤繼續擴大,很可 能會禍延我們的下一代。
當凱林為了自己無法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來分享自己的大馬夢而道歉時,我深信出席者都不會介 懷,我們絕對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因為看著這個國家問題叢生的我們,都在承受著這種無力感。
儘管在很多談及國家未來的課題上,凱林都無法給予我們明確的答案,但那又何妨,我們都知道這個 國家的未來太難預知,而現有的一切都只能讓我們作出最壞的打算。
凱林奉勸我們以大馬為基地,在逐漸崛起的亞太區謀求發展。他認為,這還是一個良好、我們的能力 較可以負擔的居住環境。身為個一直想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人,我無法想像這個我期望更加蓬勃、有生氣的國家最後是片退休人士的樂土。或許,正如凱林 說的,我們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來迎接這個國家的未來。
他說的對,政府也好,人民也好,只有改變思維,我們才能覓得出路。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6.25

陳莉珍‧別說笑話了

有人說老一輩的華人做生意時,不注重一紙合約,靠得往往是一諾千金的口頭協議。
於我,一個受過法律訓練,一個生長在常有政客反口的年代的媒體工作者,猶如童話裡的仙境,難以 置信。
這個年代,連個人對自己政黨的效忠,都必須通過一紙合約來保證。但這樣的保障,真的牢固嗎?這 就像明星婚前協議離婚後財產分配一樣可笑,雙方一開始就無法相信婚書裡承諾的患難與共。
行動黨聲明,曾與候選人簽署“效忠合約”,毀約的代價是500萬令吉。該黨更打算利用這個合約 對付退黨的議員。
一份有約束力的合約,不能缺少雙方彼此允諾的代價(Consideration)。一般房屋買 賣協議中,甲方在乙方允諾以某價格購買甲方產業,甲方也同意在收款後將產業轉讓予乙方。
行動黨與候選人立下的條文可能是:“甲方(政黨)允諾提名乙方為第某某屆大選某某區的候選人, 而乙方承諾甲方在獲選後不會退黨或跳槽。”雖然說能否成為代議士,最後決定權在於選民手中,但有機會代表我們在國會或州議會發言的權力,成了政黨與候選人 之間私相授受的條件,這正確嗎?
很多法律專才評價“效忠合約”時,都會指出行動黨必須向法庭證實他們所遭受的損失。雖然雙方立 約保證毀約就賠500萬,但行動黨必須向法庭證實該黨花費在培養、競選等等費用。
讓我們來看看遭受的虧損:霹靂變天,民聯遇人不淑,輸掉了執政地位,而人民呢?他們得面對動蕩 不安的政局,也得承受政客忙著搞政治而忽略了代議士職責這種慘痛的代價。人民才是最大的輸家,遭受最慘重損失的一方。
或許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從此與代議士立約?
一份無視誠信(如果政界真有誠信)的效忠合約是個笑話,而拿著合約追著候選人索償的政黨是一個 更荒謬的笑話。與其浪費資源追討,不如花多點時間服務選民,認真栽培真心效忠的候選人,部署下屆大選如何用更大的多數議席將霹靂奪回。
請有關各方,都別說笑話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6.18

陳莉珍‧諧街

為了一篇特稿,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我和兩位年輕同事到敦李孝式路,或老吉隆坡人口中的“諧街”一帶視 察。
追尋前人的足跡,我們變身為遊客。一個同事戰戰兢兢的將相機掛在脖子上拍照,另一個則忙著打量 附近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在這一條曾以吉隆坡警察總部而聞名的街道,我心底卻很擔心大家的安危,尤其走到比較僻靜的角落,或看到幾個貌似癮君子或皮膚黝黑 的外勞經過我們身邊的那一刻,我的心臟都會加速跳動。
晚上的諧街,很多商店、銀行都已打烊,沒有白天來的熱鬧。而且一些店屋空置,不復當年的繁華。
沿著諧街走到盡頭,我才恍然大悟,曾經很喜愛的牛肉面店和雞粥檔就在諧街。之前,來這裡尋找美 食,竟渾然不覺這就是吉隆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
望著新舊參半的店鋪、會館、廟宇等等,想像著多年前這條街的風貌,想像著曾幾何時在這裡努力打 拚的先輩,這是一切繁華的起步。歲月風霜洗凈了昔日的風光,卻留下了讓人回味無窮的情懷。每一幢建筑物通過它獨有的風格細述自己的故事。
這裡的魅力,絕不比耗資巨款打造的吉隆坡雙峰塔,或其它人造旅遊景點遜色。
諧街讓我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故鄉——美里,作為一個在市中心長大的孩子,我常常懷念那一排排老舊 的店屋,十幾年來,發展腳步將他們逐一翻新,重新建造的店鋪,就算嘗試依樣畫葫蘆卻像個急著長大的稚童,少了風霜的歷練,少了歲月的雕塑,淡而無味,讓人 覺得惋惜。
現代人努力的追求優質生活,政府致力打造高收入群體,一個又一個的大馬發展計劃,關注的是培育 人才,發展經濟,但是大家都忽略將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資產。如果能有系統的修復保存古舊建築,有制度的推動老吉隆坡的文化之旅,能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 資產之餘,也建立大馬獨有的多元色彩,開拓另一片天空。
這樣的計劃,民間組織就算有心也可能無力,如果執政者有心保護我們的文化資源,這裡不失為一個 很好的開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6.11

陳莉珍‧枕頭下的鈔票


好友將嫁去香港。她的母親將自己的待業女兒比喻為“人家枕頭下的鈔票,不僅零增值,還可能會貶值”。 好友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好一陣子都處於待業中。其母可能愛女心切下才會出此重語,希望女兒可以更積極的為人生增值。但這個比喻卻讓我想起了我們的國 家。
昨天我在吉隆坡國際機場高速大道上行駛。大道兩旁的大型廣告牌林立,我第一次認真研究這些廣告 牌。
首相上台後積極推廣的“一個馬來西亞”口號,在這些廣告牌上處處可見。例如,馬航近年來強大的 M H口號,將航線代號M H闡釋為——Malaysian Hospitability,我將它譯為“馬來西亞式的慇勤好客”,順應成了——“1 Malaysian Hospitability”(一個大馬的慇勤好客)。除了馬航、馬電訊、馬來亞銀行等等國營或私營企業的口號都和一個大馬扯上關係,還有內政部的“一個 大馬抵制人口販賣”的廣告牌。
廣告牌上的“一個大馬”其實可用“舉國”二字取而代之。這個口號就像當年敦馬的2020宏願, 無所不在。離2020年,我們只有10年時間,我們會美夢成真嗎?首相署部長2019年破產的警告言猶在耳,雖然敦馬堅持部長言過其實,我們卻應該心裡有 數。一個在任期內不斷追求最高、最大、最宏偉等等巨型計劃的前首相對國家財務的保證,我不敢抱太大的期望。
大馬從那個年代就被墊在枕頭底下,我們築起自己是最“偉大”的夢想,依賴著老天爺賜予我們的豐 厚資源,大肆揮霍。結果成就的是大型工程承包商的口袋,或是一堆憑著政治關係取得政府工程合約的投機份子。
人民的收入因日益高漲的生活費而變相縮減。環繞我們的鄰國,漸漸強大,而曾經被看好的大馬,卻 逐漸式微。
這不該是盲目追求一個口號的年代,首相所推行的“一個馬來西亞”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它是一直 存在我們社會的價值。
大家不如專心致志的守好自己的崗位――例如,馬航班機不再誤點,服務改善;馬電訊可以提供更好 的配套,讓通訊變得更廉宜;馬來亞銀行可以做更多比較有“正面”回酬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的財政赤字減少。
我們不能讓大馬貶值下去。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6.04

陳莉珍‧同舟共濟

2010-05-28 19:07
幾天前,到了吉隆坡雙峰塔陽光廣場一趟。
廣場底樓常辦活動的區域佇立著一個鮮紅的柜台,斗大“Rasionalisasi Subsidi”字眼引起了我的興趣,看起來真像某銀行的精心打造的銷售柜台,停留了一分鐘左右,外甥女就把我拉走了。她說:“動作快點,我們得趁著商場 未打烊前好好血拼一番。”
後來我才搞清楚,那是政府為了征詢民眾對於取消津貼的措施而設的柜台。在網站發現到了相關的民 意調查:
1. 你是否贊成政府津貼必須被減少以便可以讓跟有需要的人受惠?(是,否)
2. 你是否贊成省下的津貼,可以使用在更高效率及生產力且能使人民受惠的計劃?(是,否)
3. 你認為,政府應該用多久的時間減少津貼?(1年,3年或5年)
這項由首相署部長依德里斯加拉主導的津貼合理化實驗室展開的民意調查同時也舉行了開放日,向民 眾解說我們目前的津貼政策。部長坦言,如果政府津貼不停止,2019年大馬必定步上希臘的後塵,因債台高筑而破產。
現有津貼制度下,無論一個月入少於1000令吉抑或超過6位數的家庭,在購買面粉、白糖、汽油 等等必需品都享有同樣的津貼。大馬人再怎麼不合理,都會知道這樣的資源分配有問題。
首相指出,津貼削減與否將取決於民意。讓我們看看以上的調查問題。任何一個合理的大馬人應該都 會答:“是,我們都希望國家政策可以真正協助有需要的群眾,也希望人民可以從中受惠,不過‥‥‥。”雖然公眾可以電郵任何附加意見,不過以上面3個“引領 式”問題為主軸的民調,卻讓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
削減了津貼之後,因為生活費提高而直接受影響人民最關注的是,被削減了的津貼會不會最後落入了 大財團,貪官的手裡?最後,貧富懸殊一樣無止境的擴張。削減津貼,真能擔保這個國家不會破產?
如果大家都得勒緊褲帶過日子,政府(包括與之相關的任何機構)也需要謹慎用錢。任何開銷,都要 衡量實用性(所以,暫時不要有人上外太空,也不要有第3支一號方程式車隊),確保選擇能夠提供最優惠價格、品質保證的承包商(不分種族,避免和某些政黨掛 鉤),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沒“查宮”現象不復存在,沒有人可以中飽私囊。
一位在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工作的人士曾告訴我:“你知道嗎,只要是“國油”的標案,業者都會將價 格提高幾倍。”如果這是事實,“國油”得停止做冤大頭了。
一切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與這樣的政府同舟共濟,我們甘之如飴。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5.28

Friday, May 28, 2010

陳莉珍‧與各位同道共勉

“這 麼多年來,主流媒體在傳播公民意識上做得不夠”。一位年輕的80後,談到88年憲法危機時,如此說道。我到報館資料室翻閱了相關資料,當時最後一份資料是 1996年刊登於友報一篇題為<司法界風波回顧>的評論。其它相關資料都是2006年之後,由時任律師公會主席楊映波公開呼吁檢討的報導做開 端。
聯絡了前上司,執業近20年的恩師,想從她口中瞭解律師公會這些年來對於此事的立場。和她聊起 了那在媒體沉寂了近10年的憲法危機,她直言不諱:“那是馬哈迪執政的時代,誰敢說甚麼?不怕報館被關嗎?”
“現在言論空間在我們那個年代仿佛天方夜譚!”她補充。
前上司三言兩語道出了主流媒體的處境。很多人知道“印刷及出版法令”的存在,也可能瞭解它的威 力,不過他們卻無法體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報人每天與之博弈的切身之痛。
有人曾用憐憫及深明大義的表情告訴我:“我知道很多記者也不滿政府,不過都想保住飯碗。”他指 的是,主流媒體“傾向”政府的報導方式。雖然不認同他的看法,但此人還算客氣,有人也曾在我面前臭罵主流媒體。
每天冒著寫錯新聞後果沖鋒陷陣的記者們,每天坐在電腦桌前,小心翼翼審查上千條稿件的編輯們, 真的只是糊口飯吃嗎?媒體團隊中不乏不愁出路的優秀人才,每天面對如此壓力,何苦來哉?
這些年來有人公開撕碎、翻轉閱讀、焚燒報章,手法無奇不有。從民主的角度來看,這是對某種社會 現象不滿的宣泄,但捍衛新聞自由是他們的真正目標嗎?
可以改變現況的當局,會覺得不痛不癢,真正會有感觸的是每天努力在出版時限前趕出一份報紙的團 隊。
除了印刷及出版法令,誹謗法也是另一個限制言論自由的工具。英國《衛報》主編在該國的國會文化 委員會坦承,英國過於昂貴的誹謗訴訟費用,造就了很多所謂的“聲譽管理”團隊,這些由公關公司與律師樓組成的團隊,企圖以昂貴的訴訟費用阻止此報刊登一系 列重要的調查報導。這就是一種新聞自由的妨害。我國司法在於敗訴賠償的數額上,也不遑多讓。
“我停止訂購某報了!”一位年過70的老讀者面帶失望表情的告訴我。不要太小看消費者,他們絕 對可以辨識一份報紙的素質。如果這份報紙終究是某個政黨、老闆的一言堂,如果這份報紙在這個網路發達、人人都是公民記者、企圖粉飾太平,混淆視聽,消費者 終究也會棄它而去。
新聞自由的敵人到底是誰?
願以此文與很多在這個5月為捍衛新聞自由而忙碌的朋友們共勉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5.21

陳莉珍‧如何改變?

2010-05-14 18:39
有人建議,如果非馬來人要爭取平權,就要準備放棄華小/淡小這類多源流學校,才算公平。
這篇題為〈我們這些非馬來人〉的文章,出自一名對大馬未來懷抱憧憬的年輕華人律師的手筆。她認 為,我們的根不在印度或中國,我們應做個真正的大馬人。
她認為,非馬來人一味抨擊種族極端主義團體,卻忘了審視自己是否願意為改變國家而犧牲。
憲法下,人人享有言論自由,我尊重作者的意見,不過,我認為作者陷入了一個迷思,即唯有單一源 流教育制度才能促進國民團結。
在我之前的文章〈那3個小女生〉就曾經探討過這個課題。大馬會出現國民分化的問題,症結不在於 教育制度,而在於施政方針。
由多個以種族為基礎政黨組成的國陣政府,各成員黨執政理念、維護群體的不同,還有一些個人利益 掛帥的政客為達私己目的而玩弄、炒作種族政策,只要領導我們的政府拋不開種族包袱,實施單一源流教育政策的條件與時機,尚未成熟。
再者,我們抨擊種族極端主義團體,不是不認同該族群捍衛他們的權益,而是不認同這種偏激的方式 與言語,全民的敵人是玩弄種族主義的極端份子!
該作者苦口婆心的認為,縱觀整個大環境,放棄多元流教育就能改善國民團結的課題。試問,要在國 民之間建立共同意識、認知、理念等,語言難道真的是關鍵嗎?那為甚麼世上會有口操中文、俄語的共產黨份子,講著英語、德語的資本家呢?
灌輸全民概念,種族包容的課程綱要是關鍵,語言從來都只是一種媒介。
假設以國民團結為理由,放棄憲法下賦予我們學習母語的權益(請參考聯邦憲法第152條),那將 來我們還要為“團結”這二字放棄憲法賦予的哪些權益?宗教自由?人身自由?還是言論自由?
如果真的如此,這個國家,還會是我們引以為傲、多姿多彩的馬來西亞嗎?
很多時候,民眾對執政者的不滿是由跨越宗教、種族的課題引起,例如:貪贓舞弊、濫權瀆職、司法 欠獨立、經濟低靡不振等等。被這些課題困擾的大馬人,肯定不局限於受華文教育、或者捍衛母語教育的人士。
放棄母語教育就能改變這個國家,這是將復雜課題過於簡化,更可能讓母語教育在盲目追求改變下, 白白成了犧牲品。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5.14

陳莉珍‧獨立的司法

2010-05-07 18:36
你知道嗎,世上有一支讓你非說真話不可的針?
其實,這是將硫噴妥鈉注射入人體內,讓它麻痹你的感官知覺,因此無法控制腦袋編制謊言。
這對警方,或者很多想要知道真相調查單位而言,聽起來像是一個好消息,而印度警方早已經開始使 用。不過,通過“吐真劑”獲取的供證,無法在法庭採用,因此印度警方通常只會在調查過程中,為了尋找線索而向嫌犯注射“吐真劑”。
印度最高法院早前作出關鍵的裁決:執法單位通過“吐真劑”或任何測謊類似讓嫌犯失去知覺的儀 器,違反印度憲法。這意味著,印度執法單位必須停止使用類似手法查案,除非他們事先征得嫌犯的同意。
該國的最高法院依據印度憲法第20(3)條及21條文,任何被拘留的人士都享有保持沉默及獲得 公平審訊的權利,而作出這項裁定。
三司決議,使用藥物或其它儀器使得受審人失去知覺,進而吐真言,都是抵觸了這項允許他們保持緘 默的條文,同時法庭認為這種侵犯式測試,違犯了嫌犯的私隱權,是“殘忍,不人道及損害人格的做法”,也可能導致嫌犯遭受刑法以外,如虐待或毆打等對待。法 庭也認為,類似測試背後的不正當科技不可靠,也不能確保憲法所保障的獲得公平審訊的權利。
很多人權組織歡迎印度最高法院的判決,他們認為最高法院的判決很適時,因為該國很多聯邦及州級 的警察服務法令都是延用1861年撰寫的法令。“人權觀察”組織去年的報告更指出,雖然早在1947年從英殖民政府手中取得獨立,印度警方至今依然無法擺 脫過去英殖民時代的鎮壓手法。印度當局當然無法同意人權組織的看法,他們堅持該國保證遵守公平審訊的原則。
也有評論員認為,儘管很多國家都已立法禁止使用麻醉藥等測謊配備,加入這些國家行列的印度卻面 臨著定罪率低的問題。檢調單位需要更多的配備來將罪犯緝拿歸案。這些配備目前不可靠,並不代表將來不能,而且法庭不是全面否決,只是必須得到嫌犯的同意。 這名評論員引用印度前警察總長的話:“罪犯比任何人都更熟悉罪案,任何協助我們讓他們說話的工具都很有用。”
法庭的每項重要裁決勢必會引來各造的評語,不過,印度最高法院再一次向世人印證,獨立的司法, 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最後守護者。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5.07

評論:陳莉珍‧爭取民心

2010-04-30 17:44

“你對烏雪補選有甚麼感想?”近來常有人這樣問我。

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對這次的補選理應密切關注,但一場又一場的補選之後,我開始有些意興闌珊。每次,補選機制一開動,朝野雙方卯足了勁,勢要“奪城”,招數無所不用其極。烏雪緊鑼密鼓的活動、對選民開出的承諾、重量級的助選人等等,讓老百姓眼花繚亂。

補選結束後,少不了人們對成績的分析及解讀。人們將補選成績與民意劃上了等號。有的人將烏雪此次的補選成績解讀為馬來人和印裔選票回流的跡象,更有人批評華裔選民不懂“感恩”,給再多好處也沒有用,華人票還是給了反對黨。

類似“華人不懂感恩”的批判令人沮喪,這證明了在民主進階上,我們還要更努力。成熟的民主制度下,沒有人會清算選民不懂得感恩,反而會檢討被選民唾棄的原因,因為代議士是人民的公僕。這道理就和僱主抱怨員工表現欠佳時一樣,知道進取的員工不會因為自己曾立下多少汗馬功勞而抱怨老闆不懂得感恩,反而會檢討自己不足之處,因為老闆始終是自己的米飯班主。

這一次,面對著再益這號公正黨(甚至民聯)的重量級人物,國陣原本寂寂無名,甚至學歷在網上不停被質疑的候選人真是小兵立大功。當然,有財雄勢大的國陣做後盾,烏雪看似囊中物。不過,3月8日之後的不少補選區都是民聯的囊中物,民聯甚至有好幾場連勝的佳績,國陣憑借雄厚財勢勝出絕非必然。

無論是國陣,或者民聯,他們都要從這一場補選中吸取各自的教訓。

民聯陣營應該認清一件事實,繼續“消費”人民對國陣政府的不滿,而不好好履行自己的職責,絕對無法說服人民,民聯已經有了執政的能力。民聯陣營裡確實有一些可取之士,他們不斷在國會憑數據提問,類似的監督,對塑造一個清明、遵循法治的政府有很大的幫助,但也有不乏在野黨人士大選過後就沉寂了,更有因權位利益分配問題而跳槽。而且民聯陣營內3大政黨理念分歧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當然,國陣最好不要故態復萌,回復過去一味開空頭支票的戲碼,更不要以為大馬人民能夠被一些些 “小甜頭”的利誘而忘卻大是大非。首相履行300萬建校基金的承諾是一件好事,但沒有根本的解決全國教育體制內的資源分配不均、師資短缺、教育水準下跌、獎學金制度等課題。

無論這次烏雪補選可以多準確的臆測民心,朝野陣營都要繼續努力,因為民心所向,最後一刻都會改變。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4.30

陳莉珍‧誤入歧途的“孩子”們

2010-04-23 19:08

報章斗大頭條:“課室內強姦女生”,震撼了很多人,更讓許多父母感到憂慮。聊起這則新聞,很多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問:“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

受害者和嫌犯,都是14歲的孩子而已。受害者已懷孕,醫生更在她的私處發現了4公分長的鉛筆。根據受害者,犯案者不止一人,而每次都有幾名同學筑起人墻掩護犯案者。細節讓人憂心忡忡,這些本應天真無邪的孩子們,腦袋瓜裡在想些甚麼?

刑事法典下,10歲以下的孩童行為不能構成犯罪,而年齡介與10至12歲,卻還未能成熟分辨對錯者的行徑,也無法構成犯罪。嚴格說起來,未成年罪犯多是介於12和18歲間。

未成年者涉及刑事罪案,其調查、拘捕、審訊、判決都必須遵照2001兒童法令。因此,如果決定提控案中的幾位少年,必須由“兒童法庭”審訊,而過程中,未成年者嫌犯的身份必須保密。審訊以不公開方式進行,庭內旁聽者也有限制。

刑法包括:守行、特別學校、改造中心(最多3年)、法庭諭令親友監管、罰款、緩刑、鞭刑,監禁。法官只有最嚴重、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可以判決14歲或以上的未成年罪犯監禁,且不得與成年罪犯一同服刑。

在刑事法典第376條下,一旦強姦罪名成立,可被判最少5年或最高30年監禁及鞭刑,屬重罪。根據報導的造案手法,犯案者未必是少不更事,一時衝動,也可能一人得逞後,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慫恿友人以同樣手法幹案。這些,相信法官在判決時都會納入考量範圍內。

人心不古,在這個誘惑太多的花花世界,孩子們很早就已經步入成人世界,心智可能尚未成熟,卻很早就走上歪路,少年傷人鬧事、打劫偷竊、手段日趨兇狠,離我們心目中純潔、天真的孩子越來越遠。

法律界的友人建議,或許可以將法定成人年齡(age of majority)降低,讓一些屢屢犯重案的少年,不再受到兒童法令的庇護,讓他們也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保障公眾的利益。

當然,這必須深入探討,而總檢察署必須聯合警方提供少年犯罪的完整數據,方能定案。再者,以這兩大部門的效率,一切還早得很!

老套的說一句,要引領誤入歧途的“孩子”們走上正途,主要還是得靠父母、親人的關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2010.04.23

Tuesday, April 20, 2010

陳莉珍‧只有羨慕的份!

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庫坎貝爾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指出,雖然馬美兩國關係有所改善,美國依然密切關注安華的審訊。

安華肛交案二號引起國際關注並不新奇,很多團體都曾吁請大馬司法機構及政府給予安華公平的審訊。

不過,這名外交官卻不忘“提醒”:“安華在美國有很多朋友,一些很高層的朋友,這些人非常關心他,所以我們希望安華獲得公平的對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下的司法機制,無論受審者有無美國高層朋友,一概會獲得平等的待遇、公平的審訊。

也許,任何一個大馬人都能理直氣壯地告訴庫坎貝爾先生:“不管有沒有美國高層朋友,安華絕對會獲得公平的審訊,您就別操心了!”

偏偏有個獨立調查團就曾裁定大馬一名前大法官涉及不正當行為,此案的種種跡象顯示,當時的法官委任機制可以被人幕後操縱。雖然檢察署已決定不對涉案人士提出控訴,但大馬人對司法的信心打折,而總檢察長不提控的決定更令人質疑。

於是,此刻面對大國使節好意“提醒”,大馬人的自尊只能心虛地任人踐踏,默默忍受。

或許,我們可以讓首相署裡掌管司法事務的部長出來應對!他不久前才公開抨擊再益是個失敗者,一個只能在位9個月的部長。他說,要求部長們公開身家的提案,再益絕非鼻祖。但試問,在推動更透明、獨立的司法制度過程中,他本身又做出了甚麼貢獻?

最近,為了提昇司法界的素質,現任大法官邀請了成績斐然的英國退休法官Dame Elizabeth Butler Sloss來給大馬法官進行培訓。這位令人欽佩的女法官在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分享了她在英國任職法官30年的經歷。

談到不寫判詞的法官,她指出,她只聽說過一位英國法官因兩年內交不出判詞而被辭退。(目前為止,大馬仍未有法官因為不寫判詞而被辭退,不過,我們曾聽說有人刑期屆滿仍未收到上訴所需的判詞,那肯定不止兩年,不是嗎?)她也未曾聽說律師自掏腰包請法官去旅行(我們那個和律師一起到紐西蘭旅行的前大法官,目前依然逍遙自在!)。她又說,在英國司法界待了55年(包括任職大律師的日子),她未曾遇上一個腐敗的法官。

對於曾是英國歷任女法官中職位最高的她而言,法官不貪污腐敗、不與律師游山玩水、努力寫判詞是理所當然,而我這個曾在大馬法律界打滾的小人物,或者千千萬萬的大馬人就只有羨慕的份!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2010.04.16

陳莉珍‧還要等多久?

趙明福和唐國威,這兩個大馬青年的命運有一些相似之處。

他們的生命在30歲,即人生就要邁入另一個里程碑之際,就劃下了句點。當時,明福與未婚妻就要注冊結婚,而國威和妻子剛注冊結婚3週。

明福橫屍在雪州反貪委會,而國威則成為公路亡魂。車禍目擊者指出,肇事車是羅馬尼亞駐新加坡大使館的專車。兩人的死,都引起了媒體高度的關注。重重的疑雲,將兩人的案件帶到了驗屍庭。

趙明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唐國威是何許人也?

他是眾多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青年之一,在某酒店任職經理。去年12月,他莫名其妙的成了輪下冤魂。幾天後,可能是專車駕駛者的羅馬尼亞駐新加坡公使的約內斯庫,以健康理由請假回國。

開庭前,新加坡外交部已經與羅馬尼亞當局交涉,要求約內斯庫出席聆訊,然羅馬尼亞表示因他已被停職,不再是公使,無法勒令他重返新加坡。

新加坡《海峽時報》聯絡上約內斯庫,得到了令人震驚的回應:“全世界都有人死,應該還有更重要的新聞吧?”

3月3日,驗屍庭開始審訊國威的案件。耗時6天的審訊裡,出席的證人高達54位,呈堂證供多達 250件。

25天後,驗屍官裁定羅馬尼亞前公使約內斯庫魯莽駕駛導致國威喪命。

所有罪證顯示,約內斯庫因闖紅燈,撞倒國威和他的朋友後,不僅沒有下車援助,反而絕塵而去。逃走途中,又在另一個交界口撞倒一名行人,這起車禍,造成了一死二傷。畏罪的約內斯庫不僅魯莽,且一再撒謊。除了謊報汽車在大使館附近失竊,他為了掩蓋自己酒後駕駛,企圖說服當晚陪他夜游的韓籍女子,證明自己沒有喝酒。

審訊中更揭發,他在逃離現場期間,曾辱罵一名企圖阻止他離開現場的目擊者。如此厚顏無恥的行徑,莫怪驗屍官在他長達42的判詞裡,斥責他懦怯卑劣、毫無良知及極不負責任。

4月2日,新加坡總檢察署決定起訴約內斯庫13項罪名,不過,這當中,問題重重,羅馬尼亞及新加坡兩國之間沒有引渡條約、除非羅馬尼亞政府同意解除約內斯庫的外交刑事/民事豁免權,否則要將他繩之於法,困難重重。

儘管如此,新加坡司法的效率讓我們看到了公義可以伸張,短短3個多月內,他們讓一個命喪異鄉青年的父母和新婚妻子得到了一個答案。

反觀,如今失去了明福近9個月的趙家,還要苦等多久才能讓法庭還他們一個公道?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4.09

陳莉珍‧種族主義之死?

一個馬來西亞印裔律師之死,改善了隱藏在香港繁華背後的嚴重種族歧視?

最近,因為妻子之死而打了10年官司的英國作家及評論人馬丁傑克(Martin Jacques),得到了賠償。

10年前,他的妻子哈莉(Hariander Veriah)在香港一間醫院因為癲癇發作而逝世。

千禧年第一天,33歲的哈莉和丈夫臨別前說的一句話:“我墊底了(I am the bottom of the pile),我是印度人,這裡都是華人。”在24小時內,這位年輕有為的律師,離開了人世,當時她的兒子不過16個月大。

馬丁追述妻子在香港的遭遇時,曾表示自己無法感受哈莉說的她曾經遭遇的歧視,身為一個英國籍白人,香港沒有讓他看到殘酷的一面。他相信,如果妻子是華人,或白人,今日她就依然活著。

哈莉不是在富裕家庭成長的溫室裡的小花。

她在八打靈再也出生。她的父親是位律師,也是社會主義鬥士,曾是馬來西亞國會最年輕的議員。在她10歲前,父親就因為自己的政治鬥爭而被拘留。母親病逝。哈莉和她的兄弟姐妹,靠著親戚的接濟,長大成人。

她更憑自己的毅力,半工半讀修到了法律學位。

命運的安排,她在一次的旅途上,邂逅了自己人生的至愛——馬丁。後來,她負笈倫敦,攻讀碩士學位,更在競爭激烈的城市,成功擠入了英國規模頗大的律師樓。幾年後,上司賞識她的才幹,並看準了她多元文化的背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她,操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把她委派到香港。

於是,她和丈夫兩人移居到了香港,準備在那裡大展拳腳。他們原以為,香港,是來自多元種族馬來西亞的哈莉的天地。

然而,事與願違,她的人生在香港結束了。她的死,激起了在香港被長期排擠、歧視的少數種族的群起抗議,最後推動了香港的反種族歧視運動,進而讓當局通過了2008年反種族歧視法。

馬丁也為愛妻成立了哈莉信托基金,與哈莉在英國的前雇主合作,協助那些來自貧困背景的馬來西亞年輕律師到該律師事務所工作。同時,他也每年募款,協助哈莉遠在八打靈再也的母校裡的貧困孩子。

如今,哈莉的兒子已經11歲了,天資聰穎的他,是個小提琴高手,他以自己的琴藝在募款晚會上悼念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的母親。

哈莉的事跡,讓我們見證了一次社會的改革。然而,一個生命,換來的改革,讓人無比心痛。

願哈莉的故事能夠喚起更多的同理心,讓這種悲劇不再重演。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4.02

陳莉珍‧大驚小怪

2009 年5月8日,英國《每日電信報》揭發了震撼英國民眾的議員經費醜聞。

它波及範圍廣,無論上下議院、朝野議員都有人濫用議員經費。這讓2005年當屆國會被套上了 “腐化國會"(Rotten Parliament)的臭名,更迫使批准可被議員們濫用的經費申報制度的下議院議長下台。

醜聞引起公眾巨大的反彈,人們普遍上對從政者失去了信心。風波的延續,有人辭官、有人被罷官、引退,儼如英國政壇一次大地震。媒體緊密追蹤,每天都有人被爆料,搞得政壇人心惶惶。

英國國會上下議員享有特定的津貼,還可申領經費,而《每日電信報》公佈的數據顯示多位議員涉及濫用制度裡的漏洞。英國議員可索回在履行職務時所涉及的一切費用,其中包括住宿。為了更方便議員們“上朝”,他們可索回在國會附近置業的費用。

結果,很多議員被揭發呈報不同的住所地址來享有這些福利,他們當中更有人將這些用公費租來購置的產業出租,或利用公費裝修房子,或申請貸款,濫用的招數層出不窮。

同年10月,由前公務員湯瑪斯爵士(Thomas Legg)所主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公佈調查結果。接著,該委員會向各議員發函追索之前他們多領了的公費。而榜上有名的包括首相布朗,他必須退還之前呈報的清潔及園丁費。當然也有人挑戰這個委員會的權限,譴責湯瑪斯將一些新的規矩硬生生套在過去已經申報的經費當中,讓很多人都必須退還這些經費。

這當中還有涉及違法行為,包括詐欺,或偽造帳目等等。警方在弊端爆發之際就展開了調查,半年後將案件轉交檢控單位。今年2月,檢察署署長宣佈將提控3名勞工黨下議員,及一名保守黨上議員。

這場政治風暴,對原本岌岌可危的工黨政府帶來的衝擊,肯定會彰顯在來屆英國大選,也莫怪各大媒體已經大膽預測保守黨現任黨魁卡梅倫(David Cameron),將是下屆英國首相。

4位將被提控的議員們涉及“詐取”的最高款項是10萬英鎊,這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包括大馬的巨額弊案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對我來說,英國執法、監控單位的效率已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英國媒體還是不放過檢察署,公開討伐為甚麼不提控另一位也涉嫌呈報假帳的工黨上議員。

到底,是英國人對一點小錢大驚小怪,還是我們的執法、檢控單位見怪不怪?

或許,即將加薪可以給警察部隊產生激勵作用?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3.26

陳莉珍‧回流

27 歲的方俊超獲得日本政府發的獎學金,不久後將啟程往日本攻讀獸醫系博士學位課程。在日本大使頒發機票的儀式上,他受記者訪問時說,希望學成後可將日本的技能引進大馬。

對於面臨嚴重人才外流的馬來西亞而言,這是美事一樁。

人才外流及人才短缺的問題正困擾著大馬。最近又看到了一些批評國家政策不公、各族青年不能享有平等升學和就業機會的電郵。電郵裡的質疑,成了很多人離鄉背井、出走海外的原因。

幾天前,我接到了遠在英國留學的好友的電話,噓寒問暖之余,也談到了這個課題。

“我最近碰到很多在國外定居多年的人,都計劃著回家。”她指的是那些放棄自己在國外建立多年事業,舉家回馬定居的人。其實,這並不新鮮,我之前也曾聽說過一些放棄國外成就,毅然決然回家貢獻社會的人。

這個擁有法律、經濟雙學位的好友突然有感而發:“珍,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及自己的家來得強,我要我的女兒也在馬來西亞長大!”

這番話,讓我感到意外。去年9月,她將照顧嗷嗷待哺的女兒的重任交托給丈夫,重回英國修讀博士學位。

我和她曾在同一所律師樓共事,她的工作能力及態度備受認同。她和丈夫都是擁有高等學歷的專業人士(她的先生目前任教於本地大學,之前也曾在英國大學授課),如果二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發展,肯定會有一番作為。

對好友回國的打算感到意外,因為她之前不止一次向我表明要定居英國,讓女兒在英國接受教育。這個念頭因為與丈夫的理念有所出入,而遲遲未能落實。沒想到,這一趟的英國行,竟讓她改變了心意。

她說,“在自己的國家,我們有提出要求的權利;在國外,人家給你是慷慨,不給你是應該!”。當然,在家鄉的親友更讓異鄉旅人牽腸掛肚。她又說,“我要我的女兒在一個溫暖,友愛的環境下長大,我不要她在舉目無親的國度,變成一個冷漠的人。”

湊巧,昨天我也看了《孔子》這部大片。戲里遭政治迫害,必須遠走他鄉,流離失所的孔子戲稱自己是喪家犬那一幕的無奈表情,以及孔子和眾學生十幾年後重回故土魯國的激動,都讓我想起了好友這一通電話。

一定還有願意回流的人才,外國的月亮可能很圓,卻及不上他們對家人朋友的想念,還有對自己家國的感情。

但我們的國家領袖,仍須加一把拉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3.19

陳莉珍‧自由的辯論

“你還是不要評論政治好!”一位朋友看了我上週的文章〈草群症候群〉後,致電予我,表達他的看法。他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解不被接受後,他向我要了星洲日報評論版的電郵,說是要反駁我的文章。

他針對退黨潮抨擊公正黨的我,認為我犯下了彌天大錯。因為他認為,公正黨為大馬政治局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令很多弊端公諸於世,這對於民主進程,貢獻不少。

他也認為,我批評公正黨的缺點,只會讓大馬更難達致兩線制的目標。

我對這位朋友的立場,持有兩個疑慮:第一,如果當年安華沒有被革職,今日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今日的民主進程,是應感謝時勢造英雄?感謝網路言論沒有被控制?感謝阿都拉任職首相期間沒有採取高壓手段鎮壓反對的聲音?或者要感謝人民終於再也忍受不了貪贓舞弊、勇敢的用選票向執政者宣示民權?

民主進程,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任何一個團體或政黨的功勞。今日的政治氛圍是很多人作出犧牲,付出努力所達致的。再者,兩線制的目標,靠公正黨單一的力量是不足的,需要民聯其餘兩位成員黨的全力配合,才能成就達致兩線制的目標。如果,公正黨連自家事都無法妥善處理,又如何與盟黨配合?

不知道好友甚麼時侯成了公正黨的支持者,又或者,像很多大馬人一樣,他只是不滿政府,而希望在野黨可以與之抗衡。依個人的觀察,這樣的群眾往往會降低自己對反對黨的要求準則,甚至對反對黨非常寬容。

我和大家都一樣,盼望兩線制的政治局勢的形成,但壯大成熟的反對黨才能讓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由於對在野黨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期望,我常批評反對黨的不足之處,且我更相信,不斷抨擊執政黨紕漏的反對黨,自身也不該犯下令選民失望的錯誤。

這次的事件,讓我想起了幾天前讀到,英國19世紀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在著作《On Liberty》的一段話:“打壓發表意見的行為最令人稱奇的弊端是,它剝削了將來或現在的人類;剝削了持反對意見甚於持相同意見的人。如果意見是正確的,人們失去了更正的機會,如果是錯誤的,人們失去了等同重要的利益,就是更能看清、體悟真相的機會。”

你可以不認同我的觀點,歡迎你指正,因為我相信,通過理性和自由的辯論才能追求到真理。這是建立完善政體和美好家國的方法之一。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3.12

Sunday, March 7, 2010

陳莉珍‧草裙症候群

穿上草裙,然後跳出搖曳舞姿,是政壇目前最夯的戲碼。

最近3名公正黨議員正式宣佈退黨或跳槽,而坊間謠傳更多舞蹈員會陸續登場。這樣的傳言在農歷新年之前就已經開始彌漫整個政壇,有人站出來澄清、否認,公正黨或民聯都努力安撫民心。大家都努力製造民聯一團和氣的表象。

然而,紙終究包不了火,最後退黨者還是跳出來了。

公正黨副主席賽阿里聲稱,這次的跳槽,於公正黨而言是排毒。

他指出,這些退黨的議員是無法表現的人,他們沒有照顧到選區的利益,也鮮少在國會裡參與辯論。根據賽阿里的說法,這些跳槽的議員也面對個人財務,有的甚至正被反貪委員會調查。

他說:“這一波的退黨、跳槽風波不但不會擊潰公正黨,反而將讓該黨個變得更強大,也會替該黨贏取更多人民的支持。”

聽起來,言之有理。既然這些人像他所說的都不是甚麼好東西,那我們也不需要他們了。

民聯各級領袖聲討這些跳槽的人士,但他們所屬的原黨——公正黨,在這事件當中就只是無辜的受害者?不要忘了,這些代議士們,都是該黨當年推選的候選人。

支持公正黨的人說,這怪不了公正黨,兩年前的大選,他們根本沒有勝算,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難道,因為不會勝出,所以就可以隨便派出任何候選人?他們怎麼對得起那些相信公正黨的競選宣傳,而投票選出這些議員的選民?

今日公正黨領袖棄如糞土的“青蛙”代議士,曾經就是在他們的旗幟下,喊著他們的口號,聲稱與他們擁有共同信念的人士。

如果公正黨的指責是正確的,即這些人士都被收買了,但又是誰推選了可以被收買的代議士?為何行動黨或回教黨沒有發生退黨潮?

公正黨領袖抨擊、譴責之余,難道不應該自我反省?不為任何人說項,只是就事論事。

公正黨的綱領,基於非種族政治理念。如果該黨能堅守這種理念,將更多廉正的有識之士納入旗下,將能推動馬來西亞的民主進程。

今日的退黨潮或許無法擊潰公正黨,但如果公正黨無法痛定思痛,無法明確朝著自身的政治理念前進,而只是一昧淪為失意巫統政客的收容所,那麼它終究也將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誠如星洲日報副總編輯林瑞源幾天前在他的專欄文章說的,如今大馬選民別無他選,我們只能從兩顆爛蘋果裡,二中選一。跳槽、誘人跳槽,這些都是違背民主精神的做法。

馬來西亞政壇充斥著見風駛舵、見利忘義的政客。哀哉!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3.05

陳莉珍‧返鄉記

回鄉過年,感觸良多。

相信很多人有著和我同樣的感受:家鄉,已日漸陌生了。

近十年來,我的家鄉——砂拉越美里市發展迅速。如今,市中心輪廓依舊,但大部份老店已被翻新,道路也改向。陪我度過年輕歲月的母校,也換上了全新的風貌。

在一所外國大學設立分校的郊區,已漸發展成範圍極大的社區,身處其中,我幾乎迷失了方向。不過,這個新社區,卻有一條直通汶萊關卡的道路,讓人仿佛置身暗流洶湧的汪洋之中。

在這個我本應很熟悉的城市,卻讓感到絲絲的陌生。同樣在外工作的老朋友們要找吃飯、喝茶的地點,都會令我們苦惱,最後,我們都去了自己熟悉的老店。

我們這些在外謀生的美里人,在自己的家鄉,猶如旅客。

年少時熟悉的小商場,早已被規模較大的購物中心所取代,且一些在吉隆坡熟悉的品牌也進軍美里市場。這個新年,我去了好幾次星巴克,看了兩部賀歲電影。以前過年,我們不是挨家挨戶的拜年,就是和家人齊聚一堂說三道四,吃喝玩樂。求學時,我們連間像樣的電影院都沒有。當年的日子,生活比較簡單。

“我不管這個市長好不好,能讓我賺錢的就是好市長!”,“這個市長很糟糕,實施的一些措施,讓我們損失了不少生意,我們可以直選市長嗎?”兩個在美里生活的好友如此和我分享。

前者,海外留學,在吉隆坡工作數年後,決定回鄉開始自己的生意;後者,在外求學多年,也回到了美里繼承父親的事業。他們兩人對市長的評價,離不開自己的飯碗。

一個年輕人告訴我:“加入政黨幾年就可以分到土地哦!”,我沒有探討虛實,但我卻希望美里的年輕人不是因為這個理由而加入政黨,或者從政。

還有另外一個年輕人問我:“律師資格證書是可以買的吧?”。我愕然以對,有點激動的回應:“我沒有門路,如果我知道有考生有意購買,我肯定會去律師公會告發此人。”

首相選在農曆新年期間,造訪東馬,接踵而來的是撥款的消息,稍微對時事敏感一點的人都可以嗅到,我們離州選不遠了。去年,有人曾和我說過,國陣或許會輸掉一些城市選區,告訴我這話的人認為,很多人已經厭倦了國陣執政之下的種種弊病。

可是在這一片富庶土地上,對這些生活看似安逸的人,他們願意接受改變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2.26

陳莉珍‧法庭的尊嚴

大馬的法官和司法制度,又成了國際矚目的焦點。

安華肛交案II,引起了澳洲人和美國人的關注。有人希望此案撤銷,有人希望此案可獲得公平審訊。

這些外國人是不是在有心之士的煽動下,因不瞭解來龍去脈而胡亂發言?

在一個議會民主制度下,如果沒有可以制衡國家執法、行政機構的司法機制,就不是一個完整,成熟的民主制度。

讀過好一些關於大馬司法的文章,其中貶多於褒。當我以為,法律界的人只會寫文章抨擊人,卻閱讀到一篇歌頌印度最高法院的文章。作者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文中洋溢著崇敬之情,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60年前,印度設立了最高法院,這個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印度民主自由守護者”的機制。創立以來,這法院下了2萬4000個判決,其中不乏是人民與政府對立的訴訟。多年來,堅持捍衛人民在憲法下的權益,判決影響深遠,讓人拍手叫好。這其中涵蓋了:確保印度印刷媒體可以在不被執政者干預下,享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確立印度世俗國的地位;更讓世人意外的是,這法庭宣判一些法令破壞印度司法結構。

在涉及公眾利益案件里,這法院也是不遺餘力的捍衛社會各個階層的權益,包括窮人、被邊緣化的一群、受城市污染、高等教育、政治貪污等課題困擾的中產階級。

法官的委任是根據法官的能力,而非政治傾向,同時,法官的委任或撤職必須通過國會。印度最高法院極力捍衛自主權,確保不會被政府所幹預。

這樣的努力並非沒有遇到挫折,在甘地夫人任總理的年代,就遇上司法與政府兩股勢力抗衡,甘地夫人因涉及不合法競選活動而被法庭宣判當選無效,更下令她在幾年內不可從政。事件後續發展,印度總統在甘地夫人的建議下,頒佈了緊急法令。政府更企圖通過修憲,削減最高法院的權力。這樣的局面,在甘地夫人卸任總理之後,才獲得改善。

表揚印度司法制度一番後,此文章作者承認,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機制。近年,印度司法界最近被法官貪污,審訊時間過度冗長的等問題纏身。不過,他卻認為,這些絲毫沒有將最高法院這些年來的貢獻抹煞,而只是說明這個機制需要不停的改善,以達完善。

大馬法庭,也有這樣讓人衷心讚賞的一天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19

陳莉珍‧給首相的一封信

這幾天,國營電台不斷號召公眾參加“給首相的一封信”行動,這讓我想起早前在網上看到的另一封致首相的信。

致信者要求首相對前鋒報集團旗下回教雜志Al-Islam的兩位記者採取法律行動。這兩位記者混入檳城一所天主教堂,企圖探查回教徒皈依天主教一事。兩人參加了教堂彌撒儀式,並領了聖體(面餅),隨後一人把面餅吐出,並拍下照片。

彌撒時領聖體,是天主教神聖的儀式。天主教徒相信,面餅在神父祝聖後即是耶穌的身體。而非天主教徒是不被允許領受聖體的。我可以想像到天主教徒們的憤怒,連我這個非教徒都覺得兩人的行為嚴重褻瀆了天主教。

東窗事發後,有人到警局報案,要求警方援引刑事法典有關干擾不同教徒之間的和諧,造成彼此分歧或敵視的條令調查兩人。

這是半年前的事情了,但至今警方目前尚未對兩人提出告訴。致信者是一位人權份子。他認為,警方不對這兩人採取任何行動,會造成對公眾發出錯誤信息的後果,人民將會有可隨意褻瀆他人宗教的行為的認知。此外,也將造成更大因宗教而引起的糾紛、衝突。

致信者認為,從怡保有人以簡訊投訴有回教徒在天主教堂的鼓勵下,皈依天主教事件、兩位記者混入教堂事件、政府從一開始不遏制這類行為的態度,釀成了後來的教堂燒毀事件。

致信者在字裡行間流露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更認為政府對基督徒持特定議程。

我可以理解目前的局勢何以會引發致信者類似的揣測(注意,我用的還是“揣測”二字)。但對致信者有關“會誤導大馬人,讓我們以為任何人都可以任意褻瀆他人宗教”的說法,我卻認為有點言過其實。這幾件事情,都是從不同因素衍生出來,絕非單一事件。大馬人,理性的佔多數,而思想行為極端的佔少數,所以會認為可以隨意侮辱他人宗教,無需尊重他人宗教者更是“異數”。

不過,我卻贊同執政者絕對不可以輕易放過那些想要以宗教挑撥國民情緒的人。執法者,更應該對涉嫌犯案的人,一視同仁,效率不能只彰顯在某些案件上。檢控單位亦然。致信者指出,大馬人對警察和司法失去了信心,確實,看似選擇性的提控和調查行動會讓人民對警察及司法的獨立性漸失信心。

如果要認真寫一封信給首相,我只想說,請給我一個可以讓平民“安居樂業”的馬來西亞。

如何可以安居,如何可以樂業,就有勞首相的智囊團了!

新的一年,祝願你我心想事成。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12

陳莉珍‧遙遠的兩線制夢

現下的公正黨,正值多事之秋。

除了黨顧問安華可能再次因為雞姦罪名而鋃鐺入獄,還頻頻傳出幾位議員將跳槽的消息。此外,檳城民聯政府內訌又起。

這之前,公正黨內主張極端回教主義的朱基菲里報警促警方引用煽動法令調查自己黨領袖卡立。

無視於公正黨政治局早前下達的封口令,“問題人物”朱基菲里接受了某新聞網站的訪問,表示將退出公正黨。(隔天,接受馬新社訪問時,他又矢口否認退黨一事。)如果這網站沒有報導錯誤,這是很可笑的事,一個即將被紀律對付的黨員,還可以大言不慚的發表退黨言論。

朱基菲里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回教徒的身份比甚麼,甚至自己的政治事業都重要。2008年,他在律師公會主辦的改教論壇上帶頭鬧事的行為舉止,早令這位回教律師名聲大噪。

身為一個目擊者,我對朱基菲里當時的嘴臉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種偏執之人,萬萬不好讓他坐大”,那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

2008年大選,原本寂寂無名的他在公正黨的旗幟下競選,成功當選。然而,從政兩年以來,很多馬來西亞人對他的認識僅限於他的極端言論、舉止。人們甚至質疑,他是不是入錯黨了?不禁懷疑朱基菲里到底有甚麼通天本領,在打著多元種族、捍衛社會正義旗幟的公正黨,有著仿佛屹立不倒的地位?

公正黨將朱基菲里交給紀律組處理,並不讓人意外。不過,對黨處理朱基菲里事件態度作出公開抨擊的再益也將被懲處,卻讓很多人迷惑。

捍衛言論自由,不正是公正黨的目標之一嗎?改教論壇事件後,安華不也是用“尊重朱基菲里立場與宗教自由”的原因,而沒對他採取紀律行動嗎?

如今說真話的再益,卻必須因為抨擊政黨而遭受紀委會的調查?公正黨領導,已經無法聽取勸諫了嗎?

公正黨亂象頻頻,不禁讓人憂心民聯的前程,公正黨一直在民聯扮演著聯繫回教黨及行動黨的角色。

另一廂,我們看到國陣領袖納吉昨日(2月4日)針對事務官納西發表有辱華印裔的言論而辭職一事,強調各族公民權不容質疑。

(不過,我不認同,使用內安法令拘留納西,如果這是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苛法,我們也不能要求執法當局將之援引在任何人身上,這就會是選擇性提控,而我們也犯上了自己不斷抨擊政府的錯誤。)不進則退,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原則,如果民聯不痛定思痛,而國陣卻能,我們就離夢寐以求的兩線制更遠一些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文教部副主任‧2010.02.05

陳莉珍‧民心,回來吧!

那邊廂,奧巴馬在美國發表了首次的國情咨文;這邊廂,納吉隆重的推介了《政府轉型計劃路線圖》。

兩人,都是在向自己的人民解釋國家未來的方向。兩人,所領導的政府都面臨嚴峻的考驗。

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打著改變的口號,美國人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對他的執政懷抱著莫大的期望。2009年1月20日,在萬人矚目下,他宣誓出任美國總統。從出席人數、電視觀眾甚至互聯網流量,他的就職典禮是迄今世上最受關注的大事。

不過,執政一年後,民調顯示,民眾對奧巴馬的支持度滑落。避開大蕭條,美國經濟依然疲弱,且失業率高居不下。

在他的國情咨文裡,奧巴馬如此說道:“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民主,可以是嘈雜、混亂及復雜。當你嘗試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就會引起情緒和爭議。這是事實。”

奧巴馬意識到了改革的困難,也意識到了美國人的失望。他又說:“改變的到來似乎過於緩慢,現在,我知道許多美國人不確定,他們是否還能繼續相信我們能夠改變,或者,我能否兌現改變的承諾。”

未來的一年,奧巴馬政府將著重於製造就業機會、整頓美國金融制度、開發能源經濟、投資技術和教育。

一如往常,能言善道,魅力非凡的奧巴馬,依然承諾和激勵著美國人:“我們沒有放棄,我們沒有離去。我們不會允許恐懼和分歧使自己垂頭喪氣。”

納吉的上任,沒有萬眾期待。正如奧巴馬,他接到的也是一顆燙手山芋:大選裡失去三分之二議席的執政政府、貪贓舞弊事件不斷被揭發的機構。上任100天後,他的經濟政策以及對友族釋放善意的舉措讓他的支持率上升。

然而,任內的霹靂州憲法危機、趙明福臥屍反貪委會總部、巴生港口自由區弊案,甚至近期的“阿拉”事件都在在考驗他的能力。人民對他所領導的巫統、國陣、公務機構信心打折。

《政府轉型計劃路線圖》展現了首相改革的雄心。從教育、國民團結、經濟、打擊罪犯、貪污、公共領域傳遞,這個計劃涵蓋了幾乎馬來西亞面對的種種問題。

推介禮上,納吉表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願意接受人民的評估和裁決。這是我們對人民做出的真誠承諾。”

在整個大環境的局限下,奧巴馬也好,納吉也罷,,兩人一個共同的目標:挽回民心。

而我們,比任何人都希望,承諾可以落實。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1.29

陳莉珍‧宗教信仰引起爭論

沒有想到,渥斯的宗教信仰也成了熱門課題。

廣受世人議論的高爾夫球王渥斯的婚外情,近日竟演變成一場涉及宗教和言論自由的爭辯。

事端是由美國評論人Brit Hume挑起。他在一個時事清談節目中,談及渥斯該如何走出目前的窘境時,如此回答:“據說他是個佛教徒,我認為他的宗教無法像基督教般,寬恕和救贖他,他應該改信基督教。”

這一番談話引起嘩然,同時也引起了佛教徒和基督徒的爭議。短短兩週內,很多人在網上、報章、電視節目上紛紛抨擊他,當然也有人支持他。

不想討論名嘴的觀點,更不想探討對婚姻不忠的渥斯到底需要的是甚麼寬恕及救贖,或循佛家所說,“種甚麼因,得甚麼果”,渥斯都必須為自己的不忠負責。

名嘴的出發點,出自狂妄、無知抑或出自一片真心,不得而知。這一場口舌之戰會如何結束?杯葛電視節目?杯葛名嘴?

拉個小布條,走上街頭示威?或者是兩個宗教團體或支持者在網上、電視上、報紙上吵上幾天,幾週?

這應該只是茶杯裡的風波,終究還是不了了之。

然而,從這個事件看得出,宗教不管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是一個敏感的課題,就算美國這麼一個成熟及多元的社會裡,還是有著那麼一條敏感的神經線。

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需要的是尊重,這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之道。

名嘴犯下的正是這一條禁忌,他的一句話引起了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爭論。有人說,這是他的言論自由,但行使言論自由的人也必須要負責。

宗教,可以引起一場傷和氣的風波,也可以引起一場導致血流成河的戰爭。全球化現象之一是人口流動隨之改變了各地的社會結構。不管美國、歐洲,都在慢慢適應不同宗教、種族與社群的並存。

如何讓這些不同社群融入當地社會,如何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成了施政者的一大考驗;儘管如此,不變的卻是“互相尊重”的根本,而施政者更應以此為基礎。

任何宗教爭議的開端可以是因為無法諒解彼此間的差異,又或許因為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優越感,這些都成為了社會和諧的障礙。

如果各方不走極端,很多令人失望的事件就可以避免了。

要走出窘境,要改的不是宗教,是人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專題作者‧2010.01.15

陳莉珍‧恐慌年代

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4天後,我到英國留學。

第一次離家到這麼遠的國度,且在非常時期,家人非常擔心。加上當時美國機場全面關閉,原本心情興奮的我,開始擔心往倫敦的班機也受影響,令我錯過開學日期。就這樣,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機。

從吉隆坡出發,十多個小時後,抵達曼徹斯特國際機場,中途在新加坡機場轉機。那一次,我深深體悟到甚麼叫“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登機前安檢的人龍因官員的小心翼翼而變得更長,機場守衛森嚴,不時看到拿著機關鎗巡邏的警員,而中東、回教徒旅客更是受密切注視的對象。乘客們脫鞋、除褲帶,身上物品三番四次被搜查的情景,後來更成了各國機場的慣例。

過去10年,於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反恐的年代。

還記得當時英國報章打起偌大的標題:“Police the world”,那是布萊爾為英國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提出的理由。西方國家,突然間成了維持世界和平、法紀的人民保姆。

911之後,幾個歐美國家通過了反恐法令,這些法令裡很多包含了所謂的犯罪前的預防性拘留(Preventive Detention)、限制人生自由的禁足令(Control Orders)、或我們比較熟悉的未經審訊的拘留(Detention Without Trial)。

這些措施,招來了人權份子的抨擊。一些國家的反恐法令甚至為讓執政者提供了免除審訊過程,以國家安危之名,忽略了審訊過程中的公平原則。

大馬的內安法令跟上述法令有過之無不及。內安法令的誕生,是為了對抗當年的馬共。戒嚴、反恐曾是很多長者人生的一部份。那個年頭,當局把馬共當作威脅社會安寧的恐怖份子。

恐怖主義(Terrorism)的定義是:在罔顧群眾安危下,對群眾用武力來達致自己支持的思想主義。馬共武裝部隊的鬥爭表面看來類似,卻不盡相同。

當年,內安法令可以奏效,是因為馬共是一個擁有共同理念的組織,儘管行蹤如謎,卻不會毫無痕跡可尋,這個組織對於政府而言是一個明確的目標。

今天西方世界所對抗的恐怖主義份子,可能是塔勒班、可能是基地組織,又或者是近日肇事的也門基地組織,他們對抗的是西方的暴力、侵佔、貪婪、還是為宗教的榮耀而戰?他們的目標在哪裡?他們的基地在哪裡?

10年過去了,一波波反恐戰爭之後,美軍依然駐守伊拉克;奧巴馬依然須為對聖誕節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未及時反應,而受到批評。

這是一場毫無止盡的戰爭,永遠沒有勝利的一方。世界各地的飛機乘客,就只能繼續受到各種安全條例的監管,繼續活在恐慌之中。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10.01.08

Sunday, January 10, 2010

陳莉珍‧追念瓦希德

2010-01-01 18:05

在峇厘國際機場大廳,見到幾位守衛一直盯著電視機,他們在看前印尼總統瓦希德葬禮的現場直播。

2009年倒數第2天,聽到了瓦希德離世的消息。

對瓦希德,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是1位雙眼失明的國家領袖,殘缺沒有成為他成功的絆腳石,任職印尼總統期間,他拜訪了超過30個國家,在印尼傳媒和人民的眼中,瓦希德令人傾佩的何止是這種超人的毅力,而是他所堅持的多元和包容理念。

他贏得了千千萬萬印尼平民的愛戴和敬仰,尤其是印尼國內的少數民族。很多人,不分身份或宗教,放棄元旦的慶典,加入了為他祈禱的行列。

印尼傳媒一般對瓦希德的評價甚高,他們將瓦希德譽為1個有遠見、作風開明、溫和包容力極強的領袖,將他譽為印尼的“大師”。

作為印尼極具影響力的回教組織(Nadlatul Ulama)的領袖。他主張的溫和回教主張,在911暴力襲擊事件之後,向世人證明了回教未必與暴力掛鉤,而回教可以和民主並立。

因為他,印尼的華人有了慶祝農歷新年的權利,因為他,他們可以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這聽起來不像是1件難事,對一國之主而言,就像是輕而易舉。但,那是排華情緒高漲的年代。這種舉措,在印尼這個世界最大回教國的而言,是個極具風險的舉動。

在《雅加達郵報》刊載的1篇評論文章裡,隨瓦希德到處採訪的記者Kornelius Purba追憶起9年前瓦希德在訪問西蘇門答臘時,曾公開批評那些投訴很多教堂在未獲批准前建立的回教徒。

當時,瓦希德如此詢問群眾:“這個國家裡,我們又有多少未經批准建立的回教堂呢?”

瓦希德,或許天生就是個改革家,他的言論極具爭議,卻是印尼人敬仰的總統。面對一切指責,從不屈服。或許,這樣的性格確實不適合從政,政治不是他可以駕馭的。他的性格,得罪了政敵,得罪了自己的聯盟,最後更讓他在上任短短10多個月後被罷免。

儘管如此,瓦希德的精神讓我動容,而印尼人民的愛戴更印證了他所推崇,追隨的理念是受大多數人支持。

瓦希德,感謝您留下給世人的精神,特別是給大馬這個“多元”國家帶來了一些啟示。

我們,一定可以走出種族、宗教主義政策,走出1條屬於我們的路,將過去的陰霾一掃而去。(大馬星洲日報)
世華媒體 · 2010.01.01

陳莉珍‧前輩給我的寶貴一課

2009-12-18 17:18

甫加入星洲日報,我就開始了翻譯《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的工作。那是一年半以前的事。

翻譯工作非常艱難耗時,初稿經過了多次刪改,才得以出爐。

將這本記載星洲日報80年風雨路的中文書翻譯成英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兩種語文之間的差異、自己在翻譯上面的能力不足,更大程度是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翻譯一本這樣重要的書。

這一本書,承載了許多前輩們的辛勤耕耘,更重要的是敘述了他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在這一片土地上找到了一個立足之地。

這不僅是一份報紙的回憶,這是馬來西亞華人如何求存的共同回憶。

我很感激這樣的一個寶貴的機會,這於我,身為一個新進的媒體工作者,甚至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寓意非凡。

星洲日報作為一份中文報章,它堅守在捍衛馬來西亞華人社群權益的前線上,長久以來在於建立一個和諧的馬來西亞更是不遺余力,然而,由於媒介語不同的關係,它常常被誤解、被扭曲,英文版就恰好能讓更多人理解星洲日報所代表的意義,星洲日報精髓所在。

於我個人而言,這份任務最大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對自己工作的媒體環境,自己居住的家園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裡頭記載著的很多國家重要軼事,“513”事件也好,“茅草行動”也罷,有的我大概認識,有的甚至感覺陌生。

通過媒體工作者的角度,老報人的敘述,我們共同回憶這一段艱辛的旅程。

“前人種樹,後人納涼”,而這一本書,讓我這個很幸福的後人更懂得感恩。前人的耕耘、前人的執著為我們帶來了今天很多優渥的條件,良好的環境。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有太多值得學習的事物。

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價值觀被遺忘了的年代,而前輩們的故事就正好提醒了我們實踐理想的重要價值:堅持。唯有堅持自己所相信的,永不輕言放棄,我們才能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沒有動蕩年代、沒有戰火燎原、取而代之的是太平盛世、舒適安逸。我們的明天,預想不會比前輩們的過去來得艱辛。但是,今天的我們真的擺脫了困境嗎?日趨種族化的社會、水漲船高的生活水平,難道不是迎面而來的挑戰嗎?

沒有了因環境逼迫而塑造出來的堅韌不拔,我們還有面對明天的勇氣嗎?

星洲日報的前輩們,為我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星洲日報》專題記者‧2009.12.18

陳莉珍‧大馬同胞應更積極

2009-12-11 20:38

坐在成都市著名古蹟“寬巷子”的一間茶店裡,望著街上的旅人、食客、忙著錄製紀錄片的傳播系學生,是一件非常寫意的事情。

寬窄巷子是清朝古街道,原為安頓駐守成都的兵丁。經過打造,它變成了一個文化休閑區。裡頭有著設計別致的餐廳、雅致悠閑的茶點、咖啡座、有兜售四川文化的精品店,也有一間誌明“西裝革履止步”的背包旅館。

首次到成都的我,非常欣賞當地政府善於利用這個清朝政府建立的古跡,將之納入現代生活色彩,讓老成都生活有了另一種體會的舉措。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為了保留寬窄巷子的原始風貌,當局把“電線”這些現代設施都藏了起來,將整個地方改為步行街,路口更有一輛駐守的消防車。

這些不禁讓人想起了國內一些具有歷史背景的城鎮,如馬六甲古城和檳城,甚至包括了太平。經歷了輝煌的馬六甲王朝、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在打造一個文化休閑旅遊景點上,應該算得上有一點“本錢”。

然而,走在馬六甲街道上,我們就無法體會這種精致的休閑文化,馬六甲陳禎祿街、雞場街,或其比鄰的幾條街道上的房子,靠的是民間力量,而休閑文化的質量更要靠業主們的喜好、取向。

商家賣的是有文化的收藏品、設計帶有本地特色的藝術品抑或從泰國進口的鑰匙扣、中國進口的擺設品的決定權,完全取決於自己設定的營運目標。

今年,一位在馬六甲經營古董店的商家曾經告訴我,旅遊局尚未提供一個完整的馬六甲旅遊手冊,而地圖都是商家們自行印製,這一點確實讓人非常訝異。

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是發展馬六甲旅遊業的主軸,而不是大費周章,勞民傷財打造一些“人造”景點。

成都的寬窄巷子給了我一些啟示,逛巷子的年輕人更讓人有所感觸。同行的長者不禁憂國憂民起來,她說,看著現在中國的年輕人,身上用的相機、行頭,是我們馬來西亞一般家庭無經濟能力為子女們提供的。再過10年,我們就可能要接受中國人援助了。無疑,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很多中國家庭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過這一切發展的背後卻有著讓人欽佩的毅力。

一趟四川行,尤其在到川震災區巡視過後,發現到中國發展腳步的迅速與中國人民的努力不懈脫不了關係。經歷了一場大浩劫,目前一些公路地段,因為余震仍在維修當中,不過很多房子、設施都已經換上了嶄新的面貌,重建工程的迅速,讓人嘖嘖稱奇。

馬來西亞同胞,真的還要更積極一些,更努力一些。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09.12.11

陳莉珍‧遺漏的章節

2009-12-04 19:45

21歲的外甥女一邊翻報紙,一邊問我:“陳平是誰,他曾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出現過嗎?”

這個問題真的考倒我這自以為對本國歷史了如指掌的阿姨,不僅如此,我還常常向她夸耀自己的歷史科成績有多傲人。我心裡暗忖:“真是丟臉!”

“你們的歷史課本裡難道沒有讀到馬共嗎?”我企圖以我們之間的年齡差距來搪塞,製造我們的課本或許不同的假象。

不過,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回答她的問題。努力搜索記憶,我沒有辦法清楚的告訴她,陳平在歷史課本哪一章裡出現過。

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沉寂一些時日的歷史人物陳平再度浮上台面,多年以後,他的訴求沒有改變——他要回家。

有人說,和平條約下,陳平有權回家。但是,法庭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了他回家的請求。法庭要求陳平證明自己是馬來亞公民,而陳老先生坦誠自己無法提呈證物,因為他的證件在一場警方逮捕行動中被扣押。

閱讀上訴庭的判決,發現法庭一直環繞在陳平無法出示證件證實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也以此裁決撤除陳平回國的申請。

在法庭裡,國民登記局堅持記錄顯示當局從未發出報生紙,也沒有公民注冊的記錄,基於此向法庭申請,要求陳平出示證件。

根據和平條約下的第3.1條,解散的馬共成員中,任何來自馬來西亞而又想要在馬來西亞居留,將在馬來西亞法律下獲得許可。與和平條約裡相關的行政條例裡也列出,如果遺失身份證件,就應該在核證後即可補發。

法庭更基於陳平無法出示證件,直接判他敗訴,但除了那一紙證書,除了毫無痕跡的公家記錄,可以證實陳平是馬來西亞公民,難道沒有其他證人?

如何核證,更像是一個程序的問題。

法庭如此裁決,或許可以避免與“陳平是否會威脅國家安全”的問題正面對峙,無疑方便,卻有過度著重於形式之嫌,而忽略了真正的公義。

陳老先生和他戰友的故事,是歷史課本裡遺漏的章節。遺漏的是慘痛的流血事件,是馬共抗日的戰績?

歷史的洪流裡,誰來定奪是非對錯?是經歷時代磨難的人們,是透過歷史記載解讀真相的後人?又或者無關是非對錯,而是我們是否已經吸取教訓,瞭解和平的重要?

於我而言,於很多年輕的馬來西亞人而言,陳平,真的,只是一個要回家的老先生而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陳莉珍‧2009.12.04